天然气价改"窗口期"或在5-8月
2011-04-25   作者:记者 李新民 实习生 刘坤领/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有望于今年5月建成投产的福建LNG接收站的3#、4#储气罐。资料照片

    “2011年,中国政府将深化油气价格改革,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将继续完善,并适时推出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这是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编写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0年度)(以下简称《蓝皮书》)作出的判断。
  在严峻的通胀压力下,中央政府似乎并未停止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步伐。一位参与《蓝皮书》编写工作的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告诉《经济参考报》,我国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的最佳“窗口期”可能在今年5-8月之间。他认为,随着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的持续扩大,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问题将日益严峻,这将倒逼天然气价格改革提上日程。

  直面通胀压力,资源性产品价改艰难启动

  “影响政府对当前天然气价格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通货膨胀。”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但实际上,中央政府在采取包括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一系列调控手段缓解通胀压力的同时,也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步伐。
  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并明确,“要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
  4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指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再度明确“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进入4月下旬,从国家发改委传出的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先后赴大唐、华能、华电等发电集团就煤电矛盾开展密集调研之后,已做出上调上网电价的决定。一度停滞的“煤电联动”悄然启动。
  “接下来将进入天然气价格调整窗口期。”刘毅军教授说,在能源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大力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发展低碳经济、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和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然而,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天然气供需形势正在变得日益严峻。每年冬春之季出现的“气荒”现象,就是天然气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最突出的表现。
  《蓝皮书》显示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10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944.8亿立方米,比2009年增长12.1%。进口液化天然气(LNG)934万吨,增长75%;管道输送天然气首年进口44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15%。预计2011年,天然气绝对消费量将比2010年再增加200亿立方米,增长20%左右,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社科院预计,2015年中国天然气需求缺口为500亿-600亿立方米,2020年缺口将达到900亿立方米。

  破解供需矛盾,天然气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分析天然气供需矛盾,专家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天然气价格改革不到位,致使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严重。
  “长期以来,中国天然气价格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国内天然气价格与国际天然气市场严重脱轨,价格水平明显偏低。”《蓝皮书》称,“目前,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天然气与原油比价通常在0.65-0.80元/立方米之间,而中国工业用天然气出厂价与原油比价仅在0.3元/立方米,与国际市场对比有很大差距,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国内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又严重阻碍油气企业增加天然气进口以缓解国内供需矛盾的积极性和动力。”
  《蓝皮书》显示,中国目前通过中亚管道进口天然气到达中国口岸的完税价格超过2元/立方米,通过与澳大利亚长期协议进口液化天然气(LNG)折合价格为4元/立方米左右,进口天然气价格远高于国产天然气价格,使得中国油气企业天然气进口积极性难以提升和维持。
  《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致电中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由婉拒记者的采访。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3月21日于上海举行的“中石油2010年业绩发布说明会”上,中国石油财务总监周明春面对媒体提问时曾坦言进口天然气亏损之痛,他说,2010年公司从中亚进口了43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价格倒挂“幅度大约在0.88元/立方米”。也就是说,中石油2010年仅上述进口天然气亏损额近37亿元。
  “2011年,随着西气东输二线的全线贯通,中石油从中亚进口天然气的数量将进一步增长,由此形成的亏损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天然气价格机制长期与国外价格脱节,不仅会影响天然气进口商的积极性,也将影响天然气市场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不利于国内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能源安全,健全多气源供应体系是关键

  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油、气、电等资源性产品,作为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的基础性公共产品,其价格机制改革颇受社会关注。许多受访者对目前“一说价格改革就是涨价”的现象表示担忧。有专家就此指出,涨价不是解决我国天然气供需困局的根本出路,解决天然气供需矛盾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多气源供应格局。
  如何建立健全多气源的天然气供应格局?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天然气产业的指导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按照“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常规和非常规并举”的思路,加大重点产气区的勘探开发;抓好主力气田增产,加快建设塔里木、西南、长庆三个年产量200亿立方米级大气田;积极开发海上天然气资源。
  《蓝皮书》就此分析认为,一方面,我国在积极加强国内陆上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将全面“进军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尽管中国的海域近年来取得了可观的油气发现,但海上油气总体勘探程度还很低,黄海、南海南部广阔海域还未进行油气钻探。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大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弥补常规油气资源不足。
  所谓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指煤层气、油砂、油页岩、天然气水合物、致密砂岩气等。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42个主要含煤盆地煤层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达到36.8万亿立方米;陆上24个盆地埋深500米以内油砂地质资源量为59.7亿吨,可采资源量为22.58亿吨;全国油页岩资源量7199亿吨;页岩油资源量476亿吨,位居世界第二。
  《蓝皮书》称,丰富的资源基础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常规油气资源难以满足中国国内快速增长需求的背景下,非常规资源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特别是在对作为非常规天然气的主力气源——煤层气的开发上,国内能源巨头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纷纷出手,其中动作和力度最大者当属中国石油。据《蓝皮书》透露,中国石油目前已形成沁水、鄂东两大煤层气产业基地,2010年在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累计建成产能达到30亿立方米,产量达到15亿立方米,这家能源巨头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用于扩张煤层气产能。目标是在2013年建成45亿立方米生产能力,2015年产量达到45亿立方米,商品量40亿立方米,占全国比例超过40%,成为中国国内煤层气第一生产企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石化签天然气大单 合同金额高达850亿美元 2011-04-22
· 中石油进口高价中亚天然气亏损超过50亿元 2011-04-15
· 页岩气革命:或将改变世界天然气市场格局 2011-04-14
· 页岩气: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 2011-04-14
· “页岩气革命”:或将改变世界天然气市场格局 2011-04-1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王迎晖:食品监管该跳出“周期律”·[思想]张健:股民不能总叼着“奶嘴”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