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20日发布《经济蓝皮书春季号》预测,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叠加,今年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达到4.3%,超过4%的预期目标。 社科院《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称,当前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仍然较多,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来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叠加效应,主要有国际输入、需求拉动、成本推动、流通环节问题以及价格翘尾等方面的因素。但是,首要原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效应。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私人债务及主权债务问题相继暴露,一些国家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提高了美元贬值的预期,增强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期,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利比亚战争及日本特大地震加剧了国际油价及金银等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效应明显加剧,推动国内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价格上涨。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但仍将处于可控的状态。预计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3.6%,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4.3%,上涨幅度分别比上年增加1、0.5和0.7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20日表示,从国际看,全球流动性过剩是导致发展中国家通胀的根源。由于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解决问题有待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一致行动,在美国和日本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之前,全世界的通货膨胀问题难以得到根本的扭转,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