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数据是让人“有喜有忧”。
喜的是一季度GDP增9.7%,2011年经济增长开局良好。照此速度,国务院为今年经济增长设定的8%的目标值,只会超过完成。忧的是3月CPI同比增5.383%,创近32个月新高。这说明一个时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的通胀之“疾”仍然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目前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因为当前流动性仍然过剩。各种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利好政策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成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输入性通胀对CPI的影响加大。据统计,全球油价、粮价、资源价格的上升,对中国消费物价的影响预计在30%到40%之间。因此,未来CPI值会继续在高位徘徊,CPI见顶,或物价“拐点”的出现很可能比预计的时间要长久。
从目前的情况看,物价调控政策仍然还未见到明显的成效,但宏观政策还应当继续执行,而不可放松。在当前的通胀形势下,未来“抗通胀”要立足于两点考虑:
一是全面“抗通胀”,这即是说要动用各种更多的政策工具,传统的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还要继续酌情使用,以抑制市场需求和回收流动性,根据人行提供的资料,近10年来,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社会融资规模与GDP、CPI的关系更紧密,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因此,在融资结构逐步多元化的背景下,未来应当进一步拓宽货币政策的关注面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另外,行政性手段也可以考虑介入。实际上,有公开消息称,国家发改委近期已经约见了方便面企业、百货企业、啤酒巨头以及约请了17家行业协会负责人。最近食用油企业也称,按要求暂缓提价。此举标志着政府再次启动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当然,在采用行政手段时,需要对其副作用及未来的退出做出足够的评估。
二是持久“抗通胀”,这即是说对通胀形势有足够的估计,不要指望政策的执行会“立竿见影”。因为考察当前的物价形势,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供给方面看、从国内还是国际方面看,继续推高物价的力量依然强劲,引起通胀的各种因素短期内难得到有效消除,或缓解。所以,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有人士称为“其艰辛程度恐怕不亚于八年抗战”。虽然听上去可能有些夸张,但却也道出了当前通胀问题的严重性。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