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筹备有年的中国国新公司终于挂牌,首期注册资本金为45亿元。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国新公司的定位是:配合国资委优化中央企业布局结构、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
此后,国务院国资委网站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发布消息称:“国新公司是资产经营与管理公司,不是生产经营企业,更不是专门搞投资的公司。”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已先后成立诚通公司和国开投公司负责整合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央企资产。
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原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被任命为国新公司的董事长,现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刘东生担任总经理。
一波三折
事实上,国新公司虽然并非首家国资经营管理公司,其挂牌亦是一波三折。
据《上海国资》了解,早在4年前,国资委即开始筹备组建这家致力于加速央企重组的资产管理公司,3年前就已启动调研,却一直进行得不温不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告诉《上海国资》:“国资委为成立这家公司研究了好几年,经过多轮讨论和酝酿。”
2009年,国资委部署的央企重组目标进入倒计时。该年3月份,国务院国资委突然对外确认,将成立新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运作和管理央企资产,注册资本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计为500多亿元。
业界猜测,该公司突然提速的原因是2009年年初《企业国有资产法》颁布。
“国资法虽然对国资委定位为出资人,但如何从婆婆转变为老板,需要国资委自己想办法,比如如何尽可能强化出资人职责,如何表达资本意志,如何完成保值增值目标等。这家新公司将是国务院国资委朝出资人身份转化迈出的第一步。”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公司总裁安林对《上海国资》表示。
当时业界大多数专家亦对国资委主动从婆婆转型为老板寄予厚望。
但迟至2010年3、4月间,国新公司才获国务院批复,最后确认为45亿元初始注册资本。
“国新公司若司职老板功能,代替国资委整合、重组、运营资本,其所牵涉关联重大,属重大改革,国务院当然要慎重考虑,因此批复没那么快。”安林表示。
上海天强顾问总经理祝波善表示,之所以批复缓慢,基于国务院要进行一系列调研了解。“重点应该是运营是否有障碍,企业领导人是否会接受类似诚通的第三家资产管理公司等等?”
业界推测,经左右权衡后,国资委当对国新公司的定位进行了定位:“功能最终与诚通类似,不过,亦有一些突破,即国新公司能直接持有央企少量产权,在央企内部进行有限的资本运作。”业界表示。
“简单地说,只做存量,少做增量。”安林表示。
这种定位终获批复后,业界推定其最迟在2010年上半年挂牌成立。
但8月之后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未有明确挂牌消息。
知情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其实一直在按程序进行,并无特殊阻力。之所以迟迟未能挂牌,是因成立之前引起的关注太大,媒体将其与中投公司相比,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务院在审批时更加谨慎。此外,人事安排等也都需要时间。”
2010年11月,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专栏)对外表示,国新公司有望在年内挂牌。时隔一个月后,它终于在年底出现在公众面前。
谁将进入?
在国新公司成立大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透露,中央企业中有3类企业将被集中重组:一是一批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力较弱的企业;二是一些规模较小、因承担公益性等特殊职能不宜进入其他企业的资产;三是部分中央企业整体上市后留下的存续企业资产和其他非主业资产,依靠企业自身整合存在一定困难。这些面临被重组的企业,预计约20家。
国企研究专家周放生对《上海国资》表示,这3类企业是对照国新公司的三重目的来设计的。“国新公司成立的目的即减少国资委管理层级、管理数量和管理幅度;对散、小、弱的资产进行整合;接手大集团非主业资产和质量不高的资产。”
他解释,这3类企业划转进国新公司是经过仔细考虑的:“这20多家企业不可能由诚通和国开投来重组。因为体量很大,范围很宽,如果有和诚通、国开投产业相关的企业都会被划进这两家公司,但很多企业与诚通、国开投没有产业上的关联性,只能成立一家新公司来负责运营。”
专家认为,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央企划转进国新公司仍存阻碍。
祝波善解释,很多央企的态度是,进入到国新公司还不如自己找别的央企主动进行整合。“与别的央企谈整合,还能讨价还价,比如职务的安排、资金的投放等,如进入国新公司,这些跟谁去谈?”
据他介绍,一些科研院所正在自行找大央企谈判:“科研院所相对而言容易与大企业相结合,而且很明显的,如能被中石油整合,即使不考虑经费和职务,至少会对其今后项目找市场会有照顾。”
不管如何,国资委将花费一段时间说服企业进入国新公司。
面临挑战
众多国资专家认为,国新公司将用2—3年时间重组企业。
“类似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祝波善表示,20余家企业进去后,面临的命运不能肯定。“或者输血做大,或者被分拆。比如乐凯胶卷,更大的可能是分拆成几大板块,以便于重组,而另一些资产板块,比如房地产业,则有可能集中在一起。”
不过,对其能否大步推动国资改革,大多认为已有非常难度。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研究员文宗瑜对《上海国资》直言,“这20余家企业合并在一起,是不是就能如愿整合?是不是整合效果就一定好?并不能肯定。”
他认为,国新公司目前的工作至少面临三重挑战:其一,这两年间,企业运行环境复杂,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接踵而至,国新公司能否很好掌控?其二,注资能否到位?45亿元明显规模太小,国资委能否后续大量注资?国资委注资依靠征收红利,但国企经营预算能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很小;其三,目前,正在讨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国有资产管理是否有不同思路?政策变化更不能肯定。
更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人的整合和资产整合是一个博弈过程,注定将非常缓慢。”
他的结论是,未来2—3年间,国企改革和国有资本管理会维持现状。
“将处于一种观望态度,不会有大进展。”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