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科研单位与地方合作,甘肃在旱砂田上栽植枣树取得了成功,为农民增收种下了“铁杆庄稼”,也为“人造戈壁”的生态治理找到了出路。
旱砂田是西北农民改造旱地的一项创造发明,在贫瘠干旱的黄土地上,通过人背车拉,铺上一层20厘米至30厘米厚的粗砂碎石,以达到保墒增温目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西北的甘肃、宁夏等地,铺压了大面积旱砂田,随着时间推移,因产量下降,大部分旱砂田弃种荒芜,仅在甘肃的兰州、白银等地,目前这样的旱砂田还有上百万亩,成了黄土地上的“人造戈壁”,当地农民的生产发展也受到影响。
为给生产力低下的老砂田寻找出路,从2003年开始,西部枣业研究所与兰州市皋兰县林业局、白银市白银区林业局等合作,在皋兰县水阜乡和白银区武川乡的旱砂田里栽植枣树取得了成功,当年栽植的枣树,成活率、保存率都在90%以上,次年大部开花挂果,第三年亩产枣果200多斤。
枣树原产我国,栽植历史悠久,现栽培规模和枣果产量均占全世界的90%以上。枣树适应性强,结果早,寿命长,易管理,而且具有耐寒抗旱的特点。枣果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具有健胃补脑、补气养血的功效,民间有“一日食仨枣,百岁不显老”的说法。
西部枣业研究所所长任道义介绍,我国西北地区光热和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红枣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皋兰县水阜乡、白银区武川乡在旱砂田栽植枣树的成功实践表明,旱砂地在种枣建园、发展生态枣业方面条件优越,可以变砂害为砂利,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农民脱贫致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发展枣业的国内外市场空间很大。
任道义介绍,在兰州、白银的百万亩旱砂地中,如果拿出50万亩种枣建园,栽种后3年亩产枣果可上百斤,第5年达200斤,以后每年以30%以上的增幅递增,第8年进入盛果期,亩产500斤,三个年头的总产分别为5000万斤、1亿斤和2.5亿斤,以每斤1.5元计,年总产值分别为7500万元、1.5亿元和3.75亿元,可谓“一次种植长期受益的铁杆庄稼”。
甘肃、宁夏等地铺压旱砂地的地区,十年九旱,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至2000毫米。过去铺压的旱砂田,一度让贫瘠干旱的土地焕发了生机,但随着大片旱砂田的老化,废弃的旱砂田不但没了收益,反而成了危害环境的沙尘源,“大风一起沙飞扬”,成了难以治理的“人造戈壁”。
任道义说,栽植枣树后,这些旱砂田不光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既节水又能形成林带,成为黄土地上的绿色屏障,克服了过去“林跟水走,树跟渠走”的传统林业限制,由灌溉林业转向旱作林业,为植树造林也带来一项技术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