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已有80多年历史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跨越太平洋,在上海正式穿上大红色的唐装。当天,投资达245亿元人民币的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在经历了多年磋商谈判后宣告在上海浦东开工。这是中国内地首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乐园,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服务业领域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在5年后建成时规模将达3.9平方公里的这片“梦幻国度”中,披上“中国红”的米老鼠,究竟能否入乡随俗、成功“掘金”,仍留下一连串悬念等待揭开。
“上海模式”欲走出“迪士尼怪圈”
受到客流偏好、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迪士尼乐园的经营往往陷入“项目亏钱、乐园赚钱”的“迪士尼怪圈”。8日当天揭开面纱的迪士尼“上海模式”,与以往的迪士尼海外乐园项目有所不同。一方面,该项目土地使用权的获得,符合中国国情,严格依照国内法律框架,根据“依法、有偿、集约”原则进行;另一方面,在中美合作双方共同设立的管理公司中,三比七的股权比例,奠定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自1983年迪士尼的首座海外乐园——东京迪士尼乐园开园算起,迪士尼在东京、巴黎和香港的三处乐园度假区,并没有统一的经营模式,且盈利情况也各有短长。
上世纪80年代初,早期的迪士尼东京模式,采用了技术转让的方式。而后来的巴黎模式熬到1995年才获得微利,香港模式年年亏损。尽管迪士尼总部加强了运营控股权,但受到客流偏好、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经营往往陷入“项目亏钱、乐园赚钱”的“迪士尼怪圈”。
8日当天揭开面纱的迪士尼“上海模式”,与以往的迪士尼海外乐园项目有所不同。一方面,该项目土地使用权的获得,符合中国国情,严格依照国内法律框架,根据“依法、有偿、集约”原则进行;另一方面,在中美合作双方共同设立的管理公司中,三比七的股权比例,奠定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据了解,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的中方合作主体为2010年8月8日注册成立的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企业,由上海陆家嘴集团、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有限公司和锦江国际集团联合投资设立。
上海迪士尼正式开工前,申迪集团和华特迪士尼公司,依照中国法律共同成立三家合作企业:上海国际主题乐园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主题乐园配套设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主题乐园和度假区管理有限公司。其中,主题乐园公司和配套设施公司中方持股57%、美方持股43%,而管理公司中方持股30%,美方持股70%。
申迪集团董事长范希平分析,与迪士尼其他海外项目相比,上海迪士尼创造了迥然不同的“上海模式”。最大特点在于中方通过参股管理公司,将共同参与未来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和配套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
据介绍,中方在管理公司中参股30%,这意味着在今后所有的乐园经营收益中都可享有同股同权的收益,例如上海迪士尼开园后,每卖出一张门票,其中三成收入将归中方所有;此外,中方还有权向管理公司委派董事、监事、副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此外,在上海迪士尼项目中,中美双方均以现金方式入股,土地使用权和知识产权均不作价入股,而是分别由中方和美方另行租赁和许可给中外合作的项目公司。在“上海模式”中,中美双方的利益更加趋同。
华特迪士尼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和范希平都认为这是一种共赢的模式。
而此前,在巴黎和香港,迪士尼方面在乐园和度假区项目建成后,几乎全面掌控经营收益。
香港迪士尼乐园和度假区行政总裁金民豪日前在港举行的电话记者会上说,香港政府拥有香港迪士尼乐园53%的股权,而迪士尼公司拥有其余47%的股权,这一点港沪两个迪士尼十分相似,最大的区别是管理公司运作的不同。
金民豪解释说,上海迪士尼的管理权由中方的申迪集团和迪士尼合组的管理公司负责,双方分别持有三成和七成股权,而香港迪士尼则由迪士尼公司完全控股的公司独自管理。他认为,两地的合作模式不同,主要基于两地政府部门的不同考虑,显然上海方面更希望学习美方的管理模式。
“米老鼠”开工选准“时间窗口”
专家分析,“上海模式”的优势还在于迪士尼项目选择了在2011年于中国内地开工的“时间窗口”。其施工建设的5年进程,正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实施的5年,也将是中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内需的5年。
在迪士尼的海外乐园拓展史上,留下不少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往往是在当地“有钱有闲”人群逐步膨胀的阶段,迪士尼乐园和度假区更易“生根”。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休闲度假生活模式逐步成形,东京迪士尼可谓一炮而红。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巴黎和2005年以后的香港,由于多重因素,乐园经营没有踏准“时间窗口”,留下些许遗憾。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巴黎和香港两家迪士尼2009年财政年度业绩都曾令人捏把汗。当年巴黎迪士尼出现亏损6300万欧元的局面。而香港迪士尼全年入场人次达460万,在同比增长2%的情况下,全年收入仍同比下跌1%;加之特区政府在迪士尼度假区内餐饮、纪念品等业务中无法分享收益,仅靠周边带动效应,全港经济从中获益并不明显。
好在进入2010年财年,香港迪士尼入场人数创下新高,达到523万人次。香港特区政府旅游事务专员容伟雄分析,即使上海迪士尼开建,未来几年香港迪士尼凭借新的特色游乐项目推出等,也一样可以显现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在迪士尼高层看来,“米老鼠”选择在目前这个时机安家中国内地有几大优势,包括中国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人民对于外部世界的友好态度和好奇心。罗伯特·艾格说,去年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吸引了上千万人次的游客,且管理有序,迪士尼从中可以获得今后在这片土地上运营好乐园的信心。他认为,中国可能是目前全世界中等收入人群增长最快的地方,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迪士尼乐园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门票价格未定 衍生服务已被看好
截至上海迪士尼正式开工,门票价格尚无定论。但申迪方面透露,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票价将在开园前1年至2年,按照当时的经济和消费情况制定。票价既要保证乐园的可持续经营,也将充分考虑旅客的可承受程度。在票务方案中,将给予老人、学生、儿童一定优惠。
比照同在亚洲的另外两家迪士尼乐园。目前,香港迪士尼乐园一日票价格为350港元,东京迪士尼乐园一日票价格为5800日元,均为一票到底,园内基础游乐设施不再另收门票。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4月8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00港元折合84.18元人民币,100日元折合7.6852元人民币。即香港迪士尼票价为294.63元人民币,东京为445.74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预测,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后的票价很可能保持与香港迪士尼乐园类似的水平,并低于东京迪士尼乐园。
曾参与迪士尼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夏林根日前接受采访时分析预测,上海迪士尼乐园的门票很可能在300元人民币左右。其依据是目前全国平均每人每次旅游的花费约为485元,国内不少景区门票价格也超过200元,比如黄山景区的票价是230元。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介绍,对全球各地的迪士尼乐园而言,门票收入还只是占了小头,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园内纪念品、主题宾馆、主题餐厅等衍生产品及服务。中原地产研究咨询部总监宋会雍分析,如果掌控了迪士尼的衍生品服务,乐园盈利问题不必担心。
从东京、香港此前客流量水平较高的现状分析,业界对上海迪士尼的客流量水平也有乐观估计。香港迪士尼乐园年报显示,2009年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游客为460万人次,2010年这一数字大幅增长13%,达到了523万人次。而东京迪士尼在2010年的8月迎来了其开园以来的第5亿名游客。
来自学术领域的分析认为,上海迪士尼在开园之初,有望每年吸引“千万级”数量的游客。而迪士尼方面透露,其目标市场人口为距上海三小时交通路程内的约3.3亿人口。
齐晓斋预测,若以每年大约“千万级”的客流为前提计算,每人次在园消费纪念品、餐饮等300元人民币,则上海迪士尼每年的门票外直接销售收入就将达30亿元。
长线收益巨大 获益产业超百个
对于上海乃至全国而言,“米老鼠”的诱人之处绝不仅限于乐园运营本身。
来自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的报告分析,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和度假区将带动上海及周边地区消费需求升级,直接和间接拉动超过100个产业,带动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发展,极大地释放服务经济生产力。
申迪方面透露,在项目建设的5年中,前半段以基建施工为主,后半段以景点施工为主。显然,在这个庞大工程中,基建类企业无疑将分得第一杯羹。
从已披露的情况看,上海本地的基建类国企在这项重磅投资中一马当先。包括上海建工、浦东建设在内的上市公司,去年以来陆续公告中标与迪士尼相关的重大工程。如上海建工今年1月表示,成功中标上海申迪建设发包的1.68平方公里场地形成工程,中标价近6.4亿元。而浦东建设早在去年9月申迪集团成立后不久,就宣布获得迪士尼周边的两项道路BT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10亿元。
基建以外,地产也是一块不可忽视的蛋糕。2009年11月迪士尼乐园获批消息公布后一个半小时,紧邻迪士尼规划用地的一块住宅用地即拍出了11.9亿元的高价,对比底价的溢价率高达264%。
罗伯特·艾格在开工当天对记者说,可以肯定我们即将启动在中国的建设工程原材料采购,规模相当大,且注重环保。迪士尼将继续在上海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肖林分析,迪士尼落户上海有助于经济转型和扩大内需,将催热众多新型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现代服务业将大有可为。
他认为,迪士尼主题乐园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投资、消费及就业拉动效应,不仅能为旅游业带来庞大的旅游客流,还将为餐饮、酒店和零售等旅游相关行业带来丰厚收益。同时,也能吸引大量旅游产业集聚,充分释放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
“迪士尼乐园直接和间接带动的产业可达100多个,包括核心类、关联类和延伸类产业。”肖林说,在5年建设期间,迪士尼项目对上海GDP的贡献可望达到0.4到0.5个百分点,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万到4万个。开园后,对上海GDP的贡献有望达到0.5到1.5个百分点,直接就业有望达到10万人。
来自上海市发改委研究院的研究显示,与迪士尼相关的核心类产业主要是旅游和文化两大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合计可达50多个行业或领域。初步测算,该项目建成后将带动上海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140亿元至180亿元的增量,拉动旅游业增加值每年100亿元至150亿元的增量;文化产业总产出年均近60亿元的增量,拉动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近40亿元的增量。
研究还显示,迪士尼项目将带动上海关联产业年均350亿元的增量产值,而延伸产业年均增量产出也将接近70亿元。关联带动产业产业包括了与迪士尼核心产业横向关联的商务服务、现代商贸、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金融服务、航运物流、信息服务等;而延伸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产业上下游相关的研发、制造业以及项目投资引致的建筑、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此外,迪士尼项目还有望催热一些新兴业态,例如邮轮游艇旅游、分时度假旅游、新型消费金融产品等。
区域辐射效应倍增 唐装米老鼠放眼全球
除了百余个产业有望受益外,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的区域辐射效应也备受瞩目。业内人士认为,“迪士尼效应”可望与“世博效应”形成合力,吸引更多国内外商务会议、会展旅游活动到此举办,加速推动长三角成为总部经济集聚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迪士尼红利”将通过产业链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肖林说,迪士尼乐园作为上海服务经济的旗舰项目,将以其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成为推动上海服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与此同时,该项目还将打破上海中心城区发展的“单极化”趋势,推动城市生产力布局优化,在迪士尼落户的浦东地区,形成又一个城市“副中心”,进而促进上海形成“多层次、复合式”的空间结构布局。
还有不少专家看好,迪士尼乐园将有效助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
统计显示,作为我国乃至亚太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的长三角地区,目前游客接待量占全国近1/4,旅游收入占全国近1/3。根据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长三角区域要建设成为亚太著名的旅游城市群和世界著名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有望成为长三角区域产业转型的重要替代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范希平说,上海迪士尼乐园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与周边其他主题乐园形成了错位互补、联动发展的关系。“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有和筹建的主题乐园在定位上均有错位,有的以科普为主题,有的以室内高科技项目为主,有的定位为小型动感乐园。”他认为,上海迪士尼乐园建成后,将有力促进本土主题乐园品牌和整个行业的提升,带动长三角地区形成游乐区聚集区,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和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在迪士尼开工前2个月,上海市举行了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大会上说,上海是国际知名的大都会,具备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良好基础,国家旅游局将支持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在上海旅游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迪士尼项目也被定位为引领性项目。
其实,早在去年,上海就被《纽约时报》推选为全球“31个必到旅游胜地”。业内人士分析,上海迪士尼乐园不仅“剑指”长三角,作为正在建设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名片之一,其辐射区域有望推及东亚地区,乃至吸引世界各地的旅行者驻足。尽管香港、东京两大迪士尼乐园距离上海,均在约2.5小时航班旅程之内,但亚洲人口众多、市场巨大,穿唐装的米老鼠可谓“钱途”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