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一直是我国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汽车进出口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一些制约行业持续发展的深层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无序竞争、服务缺位、监管不力”等三大短板尤为突出。面对“十二五”我国汽车行业迎来的黄金发展期,如何补齐这些短板,已经成为国内车企和政府相关部门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短板之一:无序竞争拖累行业整体发展
“国际竞争国内化”是当前我国汽车出口行业的生动写照。对于多数国内车企来说,出口不仅能够释放国内产能,避免与强大的合资品牌激烈竞争,还能赢得国际资本回报。然而,在当前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汽车还没有跟欧美日韩的竞争对手短兵相接,竞争对手大都是国内同行。
从我国汽车企业出口的区域来看,由于受限于排放标准、安全标准等因素,我国汽车出口目前基本上没有进入欧美日等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在非洲市场,曾出现了上百个中国汽车品牌在那里扎堆竞争的现象。
事实上,在这种高度重叠的区域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国内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于是,价格战这种国内车企经常使用的竞争手段,也经常被照搬到国际市场中,低价策略成为很多车企盈利的“不二法宝”。
对于国内车企在国际市场产生的恶性竞争现象,很多行业内人士十分担忧。中国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维斗表示,这种恶性竞争现象造成的是“双输”的局面,看似出口国际市场十分风光,但实际上是“赔钱在国内赚吆喝”。
短板之二:配套服务缺失 品牌战略滞后
在当前我国汽车出口行业内,一个品牌在一个区域市场上允许多个出口经营企业出口,或通过一般贸易或通过边贸,这些出口经营企业在资源上相互争夺,但在服务上却没有及时跟进,用户的车子出现问题后,很难找到维修备件和服务商。我国汽车出口“出得去,占不住”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据统计,虽然经过整顿后,我国的汽车出口秩序在逐渐完善,但出口企业水平良莠不齐,数量太大。以2010年我国从事汽车出口的850多家企业为例,其中有450多家的全年出口量不到50辆,占到出口企业总数的近54%。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针对我国汽车行业出口存在的服务差、品牌意识不强的短板,专门提交了一份名为《建议制定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的议案。她表示,当前我国汽车走出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品牌。王凤英认为,在海外缺乏被认同的中国汽车品牌,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汽车走出去的一个现实问题。
短板之三:进口汽车行业监管难度大
监管难度较大,是当前国内汽车进口行业涌现出来的又一大问题。当前,国内几乎所有跨国公司都通过法规赋予品牌经销权,取得了在我国进口汽车的主导地位。这些在国内销售的跨国公司几乎包办了进口车价值链核心,特别是他们掌握了生产、进口、分销等各个价值链核心环节,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平衡各环节的收益,从而获得更多利润。对于国内监管部门来说,由于它们在关键价值链上形成了封闭操作,使得监管难度很大。
当前,令国内很多消费者感到不解的是,尽管人民币在持续升值,但进口汽车的平均报关单价不降反升。据统计,从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超过25%,但进口车平均报关单价平均每年涨价2.7%以上。另外,在国内的进口车销售中加价售车现象经常发生,消费者购车价格高于出口国的价格。最终结果是,我国消费者没有享受到人民币购买力提高带来的好处,跨国公司却拿到了巨额利润。
专家建议趋利避害补齐短板
对于当前我国汽车进出口行业存在的这一系列短板,很多业内专家也建议,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汽车进出口企业应抓住当前发展的机遇期,趋利避害,积极补齐“三大短板”,推动这一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知名汽车专家贾新光表示,我国出口车企一定要意识到出口是为了开辟新市场,在新市场上生存及选择怎样的市场,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战略。汽车企业走向世界是长期的,不能急功近利抱着赚一把就走的想法。
首先,鼓励汽车出口政策由贸易导向转向投资导向。当前政府对汽车行业出口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主要集中在以出口规模和数量来衡量市场开拓资金、区域发展资金、出口退税等方面,建议重新研究和调整政策导向,将政府支持和补贴的重点转移到海外投资建设组装、生产、网络建设及服务项目上。
其次,加强行业自律,规避恶性竞争。以汽车出口行业协会、出口商会等组织为基础,建立出口协调仲裁组织,建立行业自律准则,对热点市场上的行业间竞争行为进行协调,确保企业间价格战不会愈演愈烈,并且对严重违反同业自律准则的企业进行批评或制裁。同时,要加强海关商检的监管力度,打压削价竞争、亏本出口。制定相应措施,通过规范报关,掌握企业出口产品成交价格,通过对企业收汇、结汇等记录的监控,对超常规削价或亏本销售问题加以警告、及时制止。
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我国整车进口相关政策。当前世界很多国家立法对跨国企业的进口整车行为进行规范,以保护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例如,在成熟汽车市场如欧洲、北美、韩国、日本等,为保护自己的汽车市场和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使得非本土企业很难完全掌控进口和经销环节,也便于相关部门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