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被检死,也不要被搞死。”在瘦肉精事件爆发后,双汇公司决定对每一头生猪在线检验。双汇在危机时刻,祭出了企业代办社会的“非常之举”。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这次瘦肉精事件调查中也发现了“社会生态”的不完善,比如从生猪出栏、检测甚至屠宰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的监管几乎失灵或者说是瘫痪的,一些地方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几乎“形同虚设”。
在生猪采购中,大型肉制品企业给出了瘦肉率的检查指标,并依据此指标给生猪定价的做法,无疑在整个“瘦肉精”链条中起到了“逼良为娼”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企业对速度、效益以及利润的追求,使得“问题猪”在进入企业生产环节前的抽查环节也接近失效。 在食品安全方面,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不能把所暴露的问题推向政府,作为食品企业,社会对其产品质量的要求是“零容忍”。作为一家食品行业企业,如果对社会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熟视无睹”,不把自己企业作为最后一道食品安全的关口,我们就不能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中国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就很难建立。 双汇在“3·15”被报道之前,就曾被检查出来瘦肉精,但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瘦肉精到底是怎样加进去的?企业尤其是行业在其中是否有集体做恶的嫌疑?添加瘦肉精是否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利益机制让瘦肉精乘虚而入? 旋涡中的双汇,镜像了中国食品安全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