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第一采坑” |
1949年5月15日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石黄镇和平解放。是夜,大冶县城解放,由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并设石灰窑工业特区特派员。6月12日,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将大冶县的石黄镇及铁麓、申五、上乐、下章等四个乡划出,成立“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
1949年9月29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
对此,第一任工矿特区区长刘金声曾这样说道:“成立大冶工矿特区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发展工业商业,支援全国的解放。”“这个区域因为是工业区,上级特别重视,将来生产物资可以支援其他地方。”
毋庸置疑,第一个工矿特区的成立,证明了新中国对黄石地区矿冶的重视和关注,也为黄石建市埋下了伏笔。
这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年底,来自湖南长沙的穷娃子周保权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进入中原大学(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前身)政治学院学习。几个月后,他接到了前往大冶工矿特区工作的调令。
1950年7月,16岁的周保权乘船在上窑码头上岸,走进石黄古镇,由此开始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轮船在上窑江边靠岸,周保权看到一座滨江邻湖而建的小镇。小镇的一头是石灰窑,另一头是黄石港,中间是烟波浩渺的磁湖水。一条宽约4米的简易路沿着长江边将两处地方连接起来,使小镇成了一个整体。但街道旁林立的烟囱和大量的工人还是让周保权看到了小镇的特别之处。后来,他知道:这里有着三千多年的矿冶文明历史,而且还是近代中国的工业摇篮,不禁肃然起敬。
那时,特区政府设在上窑附近的一所学校里,与特区党委一起联合办公。唯一的办公场所是一栋破旧的双层砖瓦房,楼上说话,楼下便能清晰地听到。二楼一间办公室内,挤满了不少年轻的面孔。与周保权一样,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说着不同的方言,浑身透着激情。
周保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冶特区湖业管理处工作,上班地点在今天的黄石理工学院一带,从上窑出发,先坐华新水泥厂的交通车到八卦嘴,然后步行走到单位,来回得一天时间。
出发前,除了一些文件资料外,周保权还领到了一杆步枪和几发子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溃逃时留下大批残余力量,他们与本地土匪恶霸势力相勾结,经常暗中袭击特区政府基层组织。为此,扛着步枪上班也成了特殊年代的一景。
解放初期,大冶工矿特区共有4万余人口。其中,来自各大厂矿企业的职工便达5000余人。
1950年8月,周保权被调到特区政府收发室担任通讯员。上班后的一个午后,政府秘书边振兴吩咐他前往邮局领取一个从湖北省人民政府寄出的包裹,无意间成了这一段重要历史的直接见证者。
周保权永远记得边振兴接过包裹后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仔细查验“黄石市人民政府之印”的情景。“印章在运送过程中没有损坏,也没有被盗用,边振兴这才放心。后来我才知道那只小木箱的份量是如此之重。”
几天后的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电告中南军政委员会,将石灰窑、黄石港工矿区合并为省辖市,并定名为黄石市,成立黄石市人民政府,由湖北省直辖,黄石于是成为湖北省第二座直辖城市。
黄石市,这一名称从此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