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于四家日化巨头将上调洗涤类用品价格的消息持续发酵,几家企业在被指涉嫌垄断牟利的同时,其“提前放风”的行为也让人疑窦丛生。
日前有市场消息传出,3月底到4月初,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将对洗涤类日化用品全线涨价,涨幅为5%-15%。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确认,下个月多家日化用品公司产品价格将上调10%左右。
市场人士指出,发布涨价信息可使产品在短期内销量大幅提高,商家可获得更多利益。且不排除有企业以此来试探市场,一旦后者反应激烈,涨价不了了之,否则就“照涨不误”。
人们对这一现象并不陌生。2008年初,在一些原材料涨价的背景下,部分国外品牌奶粉涨价,涨价幅度从5%至30%不等。而在正式提价前,一些商家就提前发布奶粉涨价信息,导致部分超市出现消费者抢购“洋奶粉”现象。
而在物价成为敏感话题的今天,企业“提前宣布涨价”所带来的广告和试探效应已经初现,一些城市的洗涤用品销量正在悄然攀升。
25日下午,在北京西四环一小区附近的华润超市,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往柜台补充“飘柔”等货品。江苏南京的一些家乐福超市,少部分品种的沐浴乳、洗发水日前出现“缺货”,洗衣粉等商品则卖出了平时3倍的数量。而在苏州的人民桥家乐福超市,24日洗衣粉一度告急。
在各大门户网站,已经有网友质疑日化企业“提前公布涨价”动机不纯。新浪网友“糯米卷卷luciya”表示:“昨天新闻说日化用品涨价,结果今天超市里人山人海,日化企业透露即将涨价,并且连涨10%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不是在做广告呢?”
当前,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是政府的责任,现行法律法规也赋予政府价格监管的职能和手段。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律师指出,中国价格法第十四条提到,经营者不得有八种不正当价格行为,其中就包括“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
“提前发布涨价信息的行为影响市场正常秩序和定价机制,损害了消费者利益。”邱宝昌说。
分析人士指出,在严格控制物价总水平的形势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垄断寡头“提前宣布涨价”这一现象高度重视,及早介入,除了对于涨价和涨幅的合理性进行监管之外,也要对其是否涉嫌广告、试探等目的进行调查,并且重罚不法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这些日化企业的行为已涉嫌构成价格垄断。如果企业串通涨价,且合计市场份额占二分之一以上,就存在价格垄断嫌疑。
刘俊海表示,企业有定价自由,但不能滥用。尤其是凭借市场垄断地位,滥用定价自由,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中小企业利益。如果涉嫌价格垄断,即便提前公布涨价也不能使其行为合法化。
事实上,日化巨头“操纵价格”在国外已有先例。西班牙政府反垄断机构国家竞争委员会日前宣布,对美国宝洁公司、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汉高集团等8家化妆品制造商处以共计5000万欧元罚款。据该委员会调查,上述企业在20年内结盟操纵价格,阻碍欧洲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
早在2008年,包括联合利华、宝洁、高露洁在内的9家欧美日化产品制造商就因涉嫌在法国市场共谋操纵价格而受到调查。据报道,这些公司涉嫌从2004年底开始共享市场份额、价格和分销商等方面的商业信息,并就这些产品在法国的售价达成广泛协议。
据悉,中国一些地方物价部门已关注四家日化企业“提前宣布涨价”一事,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尚未作出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