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云威看澳洲”专栏由本报驻悉尼记者傅云威主笔,解读澳大利亚经济领域重大事件,点评澳洲财经人物功过得失,带您走进一个新鲜而真实的澳洲。本专栏每周一期。
澳大利亚全国农场主联盟经济和贸易部门主管查尔斯·麦克尔霍恩(CharlesMcElhone)日前接受笔者采访时,大谈澳洲奶业严格的管理体系和优良的品质保障,骄傲优越之情溢于言表。当笔者问及对中国奶业现状的看法和中澳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的差距时,麦克尔霍恩却打起了外交辞令:“这是中国内部事务,本人不便置评。个人认为,中澳之间在奶业领域存在巨大合作潜力,澳大利亚乳制品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市场的某些空白。”
回味麦克尔霍恩闪烁其词的表态,倒是可以看出这位澳大利亚农业专家的精明:既回避了对方的痛处,又点出这样一个事实,中澳在奶业领域存在“巨大合作潜力”,是因中国市场存在着需要澳大利亚奶制品填补的“空白”。再仔细想想,这些所谓的“空白”,与近年来国内奶业屡出事端、拱手让出市场不无关系。
在对话中,麦克尔霍恩谈到了一些澳大利亚奶业的品质之道。麦克尔霍恩说,澳大利亚政府和业界认为,食品安全具有“至高无上”(paramount)的重要性。他还以澳大利亚奶业为例介绍说,全行业执行统一的“乳制品监管框架”规范,当局把产业流程细分为“前农场阶段”“农场阶段”、“运输”、“加工”、“分销”和“上市”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专业部门负责,确保权责明确,监管严密,杜绝漏洞。
麦克尔霍恩特别强调,澳大利亚政府在监管制度设置中重视产品的“可追溯性”,即确保产品出现问题后,可迅速精确地查出问题的根源,保证做到谁出问题谁负责。通过这张构成严密而有序的监管大网,澳大利亚乳制品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正是有了如此安全的保障,澳大利亚奶制品在全球才占有一席之地。
听了他的话,再反思一下国内食品的安全现状,总是让人揪着一颗无奈的心。特别是牛奶产业,由于曝出三聚氰胺等恶性负面事件,造成整个行业的信誉都受到挑战,而中国消费者全球采购洋奶粉的消息已是路人皆知。这其中,固然有无良商家的黑心妄为,但监管机构也难辞其咎。某些部门长期监管缺位、监管不力、监管滞后,这些痼疾令不法商人对法律法规毫无敬畏之心,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抛之脑后。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摸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过程中,我们应当考虑借鉴西方国家的某些先进做法,超越部门利益,深化体制改革,理顺行政隶属关系,精简撤并监管机构,改善治理结构,为食品安全提供分工精细、权责明晰、高效有力的体制保障。或许麦克尔霍恩说的没错,中国需要外国食品“填补本土市场的某些空白”,但我们同样需要它们的一些成熟制度填补食品安全监管的空白。
谈到“中国市场的某些空白”,笔者突然想起饭桌上的一次经历。前些天,在悉尼同几个经营农产品的华商朋友吃饭时,听他们聊起国内对澳洲乳制品需求旺盛,如果扩大投资,必然收益丰厚。几个人随即在饭桌上研讨市场策略,气氛尤为热烈。望着踌躇满志的几位,笔者却是心生五味,除了举杯预祝他们生意兴隆,不禁再次对国内奶业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