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至今,治疗跌打损伤、心脑血管疾病的三七原料价格如同坐“过山车”,均价从60元/公斤最高涨至600元/公斤,目前维持在350元/公斤左右。记者日前在三七道地产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了解到,近两年的价格高涨刺激三七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新一轮三七价格大范围波动的苗头已经显现。对此业内人士和专家呼吁,尽快解除三七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限制,加大对品种退化、连作障碍等科技攻关能力,为使三七市场实现“药用”和“食用”两条腿走路,保障三七生产种植、市场供需的稳定,促进三七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七面临新一轮价格大范围波动
在文山州境内,黑色防晒网搭建的三七种植棚不时出现在公路两侧。在近两米高的种植棚里,生长着一垄垄被精心照顾的三七。这种五六十厘米高、开红花的三年生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数百年来治疗各种出血症和血瘀症的良药,被称为“南国神草”、“参中之王”。
由于生长条件特殊,三七仅分布在我国西南部海拔1200米至2000米、北回归线附近以文山州为主的狭窄地带。因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占到全国的90%以上,文山州成为三七的道地产区,被誉为“中国三七之乡”。
近年来在云南省、文山州强力推动下,三七原料已被云南白药、天津天士力、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等全国370多家制药和保健、化妆品企业广泛使用,三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同时,三七GAP基地认证正在文山全面推广,文山三七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和“文山三七”地理证明商标也获得批准。
“去年尽管三七产业遭受了特大干旱,但由于近年三七系列产品开发和国内三七加工企业的增多,加之三七原料供给减少,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三七原料市场价格一路上扬,并在合理价位上平稳运行,整个产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2010年全州三七种植面积达到8.4万余亩,总产值30亿元,销售收入45亿元。”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三七产业局副局长胡宗红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受价格上涨的影响,部分农户纷纷扩大种植面积。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三七产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州共有66个乡(镇)6690户农户11469人种植三七,分别比上年增4.76%、0.47%和20.61%。在地面积84268亩,比上年增22.62%。
同时,三七红籽(种子)的行情也大幅上涨。2月下旬,记者在文山州三七国际交易市场了解到,三七红籽的价格已经上涨至400元每公斤,而四年前三七红籽价格最低时每公斤不到10元。“这意味着今年的三七种植面积将大幅扩大。经过三年生长周期后,三七价格很可能在2012年、2013年出现明显下跌。”文山州三七研究院院长崔秀明说。
记者了解到,在价格高涨的2009年,文山州三七的采收面积仅为两万余亩。由此对比,三七在2012年、2013年的采收面积将大幅增加,供应量将极为充沛。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量估算,三七可能会在今后两年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
人为门槛与技术“鸿沟”制约三七产业发展
记者调查后发现,人为门槛和技术“鸿沟”长期制约三七产业发展,更成为三七价格坐“过山车”的主要原因:三七种植上的连作技术障碍使土地资源日益吃紧,品种选育难题关系三七产业存亡;“药食同源”政策限制导致三七市场“一条腿走路”,近年来三七种植成本上涨将长期影响三七价格。
由于“药食同源”政策限制,三七市场面临“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尽管三七植株在民间已有四百多年的安全食用历史,三七(主根部分)应用范围仅限于药品和保健食品,其茎、叶、花至今没有出现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上。”崔秀明说,这导致三七仅仅用于药品市场,而前景巨大的食品、保健品市场几近空白。
据了解,长期以来三七食品开发在文山已形成规模,全州获得食品批文的三七产品达100多个,如三七花茶、三七润体含片、三七液等,州内所有三七加工企业大部分都有三七“食”字号产品,但产品仅仅限于文山州范围内销售。
“三七食用历史与药用历史同样悠久。三七汽锅鸡是云南名贵佳肴,三七根炖鸡、三七花炒肉是文山人常吃的家常菜,每年还有数量巨大的三七花被制成茶饮。”胡宗红对此很无奈,“目前受‘药食同源’目录及《食品安全法》等国家政策法规影响,文山州部分以食品生产为主的三七加工企业不得不停产。”
此外,连作障碍、品种退化等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使三七产业面临严峻考验。胡宗红表示,三七种植土地利用规划尚未编制,加之土地连作障碍未能解决,致使三七规模化种植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三七种植大户开始向州外大面积发展三七种植基地,种植范围已经扩大到红河、玉溪等地。
同时,今后一段时期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将影响三七价格“三七种植周期长、耗费大。现在浇灌用水从每吨20元左右涨到40至60元,人工费用从每人每天20元涨至40元,每个环节在涨价,现在每亩三七的种植成本增至3万元左右。”王发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遇到2005年的三七价格低谷,每亩都要赔进去上万元。”
亟须破解制约三七产业发展障碍之道
目前,文山州正在全力进行科技攻关,以期解决三七连作技术障碍、品种选育难题。记者在文山州的苗乡三七科技园看到,和云南农业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的无土工厂化育苗已进入试验阶段,育苗架上一株株三七苗正破土而出。“如果试验成功的话,工厂化育苗有望节省三分之一的土地资源。”余育奇告诉记者。
崔秀明估算,由于“药食同源”政策限制,三七市场未能均衡发展,每年至少80%左右的三七原料用作药用。文山金旺药业有限公司的销售单据也印证了这个说法。“去年公司销售了300多吨三七,其中至少90%是销往各地制药企业。”该公司总经理何文萍说。
市场用途狭窄导致三七供需不稳定,计划种植难以实现,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三七种植户往往缺乏市场信息和判断能力,“七贱伤农”时有发生。梳理行业发展情况,记者发现即使像2009、2010年这样的价格丰年,相当一部分农民却因没有种植三七而无所收获,还有不少种植户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后遭遇价格下跌而赔钱。目前,三七种植户在上涨行情刺激下扩大种植面积,在三年后很可能面临三七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对此,不少长期从事三七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将三七纳入“药食同源”目录,以使三七“药用”和“食用”市场两条腿走路,保持市场供需、生产种植的稳定发展。“与国外人参产业发展相比,三七明显落后。从民间食用历史、食品安全上来看,三七入选‘药食同源’目录没任何问题。今后三七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在于能否突破现行政策限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汉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