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路透 |
受3月11日强烈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鉴于已有反应堆受损、工厂内部人员遭受严重辐射,截止到3月16日,日本政府已将本次核泄漏初步定为4级核事故。
地震引发的海啸怎么使得本应有相当抗震能力的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日本这一地震多发国是否存在核泄漏的相对必然性?全球对核电站的预警和管理体制有无可供借鉴的经验?
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了除了抗震救灾之外全世界最为关心的焦点,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和相关的专家,希望能为读者做出专业客观的解读。
日本核电站安全性大灾面前硬伤多
技术缺陷、设备老化、选址不科学等因素是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不断发酵的原因。
福岛第一核电厂1号反应炉1971年开始运转,运行时间将近40年,严重老化。据悉,日本很多核电设备不少已是“超期服役”,使用寿命接近或超过25至30年的最长年限。据日本媒体报道,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迹象,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等。
抗震标准老化也为事故埋下了隐患。日本早期核电站设计抗震标准为里氏6.5级。2006年日本修改了核电站抗震标准,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抗震能力最大为里氏7.0级。但目前日本国内55座核电站中,只有静冈县的滨冈核电站达到了最新抗震标准。据东京电力公司文件显示,对第一和第二核电站的地震测试假设,最高只有7.9级,换言之,该核电站的安全设计水平,远未达到抵御9级地震的标准。
无独有偶,美国也正面临核电站设备老化的问题。1979年美国爆发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核能发电厂反应堆炉心熔毁事故后,美国核能发展陷入停顿,有超过25年没有申请兴建新的核电站。目前运行的核电设施也已步入中老年。俄罗斯国营核能控股公司Rosatom发言人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引发核能老旧设备汰换潮。
有分析人士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备用电源完全失灵是因为它在海啸中被海水浇到,这种依靠电动控制技术在此次海啸面前缺点一览无遗。目前尚在运行的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共计七组核发电机组中,除第二核电站3号机组以外,其余六组反应堆冷却水的温度都已经高达100度以上。输送冷却水的管道因遭到海啸袭击而无法作业,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清洗或更换,以重新投入使用。此事故原因被许多业内专家解读为是二代核电站技术的不足所致。我国普遍的“非能动”安全系统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更为安全。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郑明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在建核电站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比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二代技术更安全,不存在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的问题。
所谓“三代”技术,是指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AP1000核电技术以及法国阿海珐公司开发的EPR核电技术。郑明光介绍说,日本受影响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中国正在沿海建设并将向内陆推广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巧妙地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从而恢复核电站的安全状态。
不过“第三代”核电技术也不能完全令人高枕无忧。日本核泄露发生前四个月,也就是2010年10月22日,英国、法国、芬兰的核安全局在各自对法国阿海珐第三代核电技术EPR反应堆进行评估之后,非常罕见地发表联合声明,指出EPR反应堆的仪控系统在确保安全系统的充分性以及安全系统与控制系统的独立性方面存在问题;阿海珐最初提交的EPR设计不符合独立性原则,其控制系统与安全系统之间有高度的复杂串联,二者则有可能同时失灵。
另外,此次日本地震和海啸所引发的核事故警醒其他国家:核电站选址至关重要。日本是地震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却拥有多达55座核电站。而这其中,有70%以上的核电站位于地震高危区域。大灾一来,核电站的脆弱性可想而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以往我们重视通过考察地层结构等来制定防震对策,而海啸可能正是被我们疏忽的一个陷阱。”
保障核安全,监管处置立法不能掉队
日本政府此次处理核电站事故动作迟缓应对不力饱受诟病。
3月12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称,在处理因地震导致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问题上,政府陷入被动局面。朝野政党中都有人指责政府:事件发生五个小时之后才对一号机组的爆炸问题做出详细说明,这种迟缓动作暴露政府危机意识淡薄。
3月12日下午,菅直人首相在首相官邸举行党首会谈并汇报视察情况时还说:“至少不会出现辐射泄漏的局面。”然而,一号机组的厂房爆炸就发生在党首会谈时。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事后向媒体表示:“在党首会谈时发生重大爆炸,政府却未予通报。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此外,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当日下午5点45分向记者通报爆炸事件时,不仅未能对事态进行详细说明,反而一味强调“不能释放错误信息”,直到当天晚上8点半,才对此次事件做出详细说明。这种过分担心引起恐慌,却不能尽早向公众说明事件真相并提供有价值信息的做法,给人留下了政府动作迟缓、应对不力的印象。
对于核电站周边紧急避难的范围,政府发出的疏散指示从3月11日的三公里半径逐步扩大到了3月12日的20公里半径。对此有政府官员尖锐地指出:“首相官邸一开始就没有设想最坏的局面,向外界发出的都是意在安抚人心的信息。这反而加剧了居民的恐慌和混乱。”
还有评论指出,政府一直把向新兴国家等海外市场出口基础设施作为带动日本经济增长战略的支柱,故而非常重视能够体现日本技术优势的核电站建设,正因为如此,在对待这次核电站事故的问题上政府心情复杂、犹豫不定。
对于这次核电站事故,除政府之外东京电力公司也遭到了普遍指责。日本福岛县的第一核电厂所属的东京电力公司,过往出过不少丑闻,也曾隐瞒事故和篡改数据,如果今后再出现类似问题,很可能会形成追究东京电力公司领导层责任的局面。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是该公司最老的核反应堆,由于已运转40年,各部件均呈现老化态势。虽说此次地震和海啸的严重程度超出人们的预想,但对核电站而言,确保安全才是重中之重。因此,事发之前该公司都制定了什么样的预案?采取的措施是不是万全之策?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今后的追查重点。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长久以来,日本核监管体系的力度一直令人质疑。现在日本日益恶化的核危机正在加深这种疑虑。“14日该电站又有一个受损核反应堆周围发生氢爆炸,这是三天内的第二次此类爆炸。官员们却说,迄今为止一直未发生重大的放射性物质泄漏。”
有人认为,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对包括上述福岛核电站爆炸等事故采取了轻描淡写的态度。当该机构发言人被要求对此进行评论时,他说,从内部难已看出为何我们会给人这样的印象。不过他也说,我们可能有结构性问题;电力公司并不总能告诉我们事情的全部。
日本官方对核电事故信息披露的态度也是核电安全的一大隐患,这一点是由相关立法和监管不力造成的。反观目前世界核电领先国家法国,其在政府监管和立法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
法国在核电工业起步之初,就着手建立一套值得称道的以信息透明度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庞大的向公众宣传、沟通体系,另外还与核电的立法息息相关。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政府就成立了核管理局,主要职责除制定核安全原则,还有就是监督核设施运行安全——充当核电“警察”。这样,一开始就把核电站运营单位和核安全监督机构的职能完全分开了。而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体制问题:运营单位自己监督自己的安全。
随着核电工业的发展,放射性废料增多。1991年,法国根据法令组建了放射性废弃物管理局,完全独立于废物生产单位,负责对法国的放射性废物进行长期管理。
2002年,又根据法令重组了法国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总局,负责政府在这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这个独立于运营系统的完整安全监督体系,不仅要在安全监管方面恪尽职守,而且必须随时将监管情况向公众通报。
从2003年开始,法国民众与法国议会之间开展了250多场关于能源立法的辩论。在此辩论的基础上,法国颁布了能源白皮书,2005年颁布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2006年颁布了《信息透明与核电安全法》,这一法律旨在对公众披露可靠而又通俗的所有核电的信息;强调了法国核安全局监管的独立性;成立了国家一级的核电信息透明委员会。这些机构的职责是制定关于核电的法规,对核电站进行监管,向公众提供透明的核电信息。
另外,相关企业透明化运作,令公众对安全忧虑也能减轻。
法国电力公司是法国惟一的核电运营商,多年来一方面在公众沟通方面投入巨资,比如每个核电站都会定期与传媒和地方上的各种机构接触,广泛派发宣传品,消除公众对核电的神秘感,每年组织约10万人参观各地的核电站等;另一方面,则是建立了一种核电厂特有的企业文化——无论哪个环节哪个人出何种程度的安全事故,绝不追究责任,而是鼓励及时报告,再由管理者向政府主管部门和公众通报,决不隐瞒。运营商不太会隐瞒情况,因为政府严厉的惩罚制度是他们承受不起的。
多国表示未受核辐射影响
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环太平洋国家都表示不会受到日本核泄露的威胁。
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组织专题会商分析认为:根据最新气象资料,日本中北部区域在中低层大气中风向由西南风转西北风;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近期由于降水发生,有利于核物质沉降,影响范围将缩小。未来三天(16日至19日),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沉降物主要影响区域为日本本州岛的福岛核电站附近地区及日本以东的北太平洋区域,高空核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向东北方向扩散至千叶群岛,对我国没有影响。
预计20日-21日中低层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或西南风为主,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22日-24日中低层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或西北风为主,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日本核污染物扩散对我国无影响。
南京理工大学辐射防护专家唐双凌教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核泄露传播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呈粉尘状飘散,另一个是通过食物、水等传播,其中粉尘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或者直接黏附在人的皮肤上,对人体伤害较大。“日本福岛核电站里的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通过水作为介质流出来,就算风向改变,向中国近海方向吹来,单位面积的浓度也将呈递减之势,不必过分恐慌。”
对于我国民众核安全防范,唐双凌建议道“应加强对沿海城市核安全监测,沿海地区近期应减少群体性活动,避免公众长期暴露在户外。”
欧美方面也表示,此次核辐射对本地区暂无影响。欧盟委员会14日宣布,虽然日本核电站在11日的大地震中受到破坏并泄漏出放射性云雾,欧洲地区的核辐射水平目前正常。
此前媒体透露,美国方面正密切留意放射性物质是否随气流飘向西岸。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RC)表示,即使有害物质飘到8000公里外的美国,甚至更接近的夏威夷地区,其污染水平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来自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核能工程助理教授彼得·卡拉卡帕称,“日本核电站释放出的核辐射剂量经过太平洋时,将会迅速消散,剂量也会降低”。只有那些在核电站内工作的人员以及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会第一时间受到辐射威胁。如果核电站并未遭受灭顶之灾,其他地区的人是很难遭到核辐射威胁的。
链接:专家推解核泄漏发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