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福故里——龙口 新华社发 |
2010年1月6日,山东省政府发出通报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沿海城市龙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龙口市在1991年便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居第60位;2010年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龙口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1位,在山东26个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一。
成绩面前,新上任不久的市委书记刘炳国感到压力与机遇并存,他认为,只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才能赢得未来。
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命脉
龙口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隶属于烟台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龙口工业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然而,能耗高、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龙口市提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工业再造”,全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市委书记刘炳国认为,如果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的代价会越来越大,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发展的道路会越来越窄,转方式调结构已成为别无选择的突围之路。
科技创新成了龙口经济转型的中心思路,以科技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近5年,龙口市累计完成技改投入358亿元,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60多个。目前,该市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00余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7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
龙口市市长李永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龙口市要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龙口市市委、市政府此前已倾力打造创新发展环境,该市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市科技大会,把科技创新纳入全市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并与干部奖惩使用挂钩。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围绕自主创新、专利申报等出台10多项鼓励扶持措施。搭建科技信息、高新园区、创业孵化、专家咨询等4个平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发挥主体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大力推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后,龙口市近年来多次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龙口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807亿元,同比增长24.3%,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值比重达45.2%。
在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上,近3年来,龙口市财政累计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2.6亿万元,仅2010年就达到1.2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7%,2010年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近20亿元。该市龙头企业南山集团先后成立了现代化的设计研发部和中心实验室,在上海浦东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聘请了美国、日本等高级技术人员,根据行业动态进行产品设计研发。2010年,南山集团科技经费支出达11.4亿元,占销售收入的5.6%。大投入成果显著,该公司仅2010年就获得专利23项,多种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
日前,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龙口铝及铝合金加工产业化基地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也是龙口市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龙口市南山集团、丛林集团、龙泵高科等铝及铝合金加工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国际业内知名企业,预计到2012年,全市铝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利税150亿元。
依托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好经济转型
在2011年2月8日,山东省在北京召开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恳谈暨项目推介会。据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介绍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就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现在有科学家讲,海洋给人们提供的矿藏、食品、能源,肯定比陆地还要多。中央及时地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这样一个大的战略。
为贯彻落实“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龙口市紧抓契机,龙口南山西海岸围填海工程已经开工建设,该工程规划用海总面积44.29平方公里,填海35.23平方公里。据龙口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霍树春介绍,该工程是“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九大核心区之一,也是山东省规模化集中集约用海的首个蓝色经济突破区,已正式经国家海洋局批复获准开建。
根据规划,该工程将建设7个人工岛,填海造地的平均成本与新区拆迁成本基本相当。平面布局聘请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等多家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联手推进,采用国际先进的离岸岛群、区块组团、水系通透等设计理念,相继通过省级专家预审、省政府审核、国家级专家评审、国家海洋工程审核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局长办公会研究确定。
“离岸岛”,是龙口人工岛群的一大看点。此次人工建岛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安全优先”、“陆海统筹发展”的三项基本原则,摒弃“沿海岸平推填海”的传统做法,离开海岸到海中建设人工岛。
龙口人工岛群坚持高起点规划,确定了建设高端产业新区、度假旅游新区、总部基地新区、绿色生态新区、低碳经济新区、创新城市新区的“六个新区”定位。考虑到规划片区临近龙口港和龙口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和优质生产要素集中,规划在人工岛范围内设计了10-15万吨的深水港区和通港铁路,作为整个临港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物流平台,并规划了10平方公里作为陆地配套区。计划到2014年完成围填海工程,到2020年,将其打造为完成投资1000亿元、实现产值3000亿元、承载10万人就业、30万人居住的,具有长期发展潜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
霍树春介绍称,围填海工程完成后形成的将是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发展高地,将成为可承载1000亿元投入、3000亿元产值、10万人就业、20万人居住的高端产业新区、度假旅游新区、地毯经济新区。
近年来,龙口市临港物流业的蓬勃兴起,也成为助推临港产业发展的强力推手。在继续巩固汽车零部件、化工橡塑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该市把机械制造、汽车整车、临港化工业等重点产业作为临港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引进科技含量高、占地耗能少、社会贡献率大的龙头临港产业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助推临港工业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民生工程的实践样本
在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中,龙口的理念走到了山东省的前列,与此同时,龙口市始终不忘民生问题。市委书记刘炳国结合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提出了“四要”的工作原则:一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二要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目标,三要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选择,四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刘炳国认为,老百姓最讲实际,说一百句好话,不如办一件实事,政府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语言。2011年初,龙口市委、市政府结合龙口市实际,借鉴吸纳全国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的新机制,建立了“龙口市群众工作部”,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抽调人员,对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集中反映,统一处理,去年,该市的信访案件处结率达到95%以上。
近年来,龙口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打开龙口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图,东城、新区、南山、西城、东海五大组团错落有序,高新区、诸由工业区、滨海度假区三大板块布局合理,共同构筑起龙口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框架。
龙港街办王格庄村以前是个农业村,近年来,该村先后引进56家企业,通过产业带动,八成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人年均收入近2万元。
统筹产业发展,是龙口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动力。龙口市近年来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户,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目前,该市各类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11.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近70%。
在南山新和小区,居住着3000户当地居民,居委会主任陈桂萍告诉记者,该小区所有居民都是来自周边的30余个村庄,整体搬迁到新和小区后,每户都分到了130平方米的新楼住宅。
据了解,新和小区是南山集团整体搬迁项目的村民,小区规模很大,是南山集团迁村并点新建的居民小区,小区村民现在基本上在南山集团做工人。
南山集团副总经理陈爱君向记者介绍说,居民医疗费在新农合报销后,南山集团再给报销50%。
“这些村的村民和南山村村民一样,享受各种股金、奖金、养老保险等待遇,男到56岁、妇女到52岁,就可以享受每人每年4000余元的老人补贴。”陈爱君告诉记者。目前,龙口市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了每人60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207处,农村低保标准也提高到每年每人1600元,农村五保供养率超过了80%。
为促使各级政府部门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确保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龙口市还要求每年除了市级确立的“惠民利群”大事外,各镇区街、各部门、各村居都要结合各自实际,在年初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把民生工程办成凝聚人心的德政工程、推动发展的基础工程、促进和谐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