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宋志平在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时发言
资料照片 |
编者按:国有企业如何发展,尤其是央企与民营企业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大问题,也是热点问题。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对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进行了专访,就我国央企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宋志平以自身的经验和体会道出的对于我国国企与民企关系的一系列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央企是为国为民赢利,不是与民争利
北京早春的午后,阳光淡淡地洒在北京紫竹院公园对面一座只有五层的小楼上。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记者与宋志平见面了。
面前的宋志平始终微笑着,温和、儒雅、低调,仿佛是一位邻家长者。
“我同意接受采访,是因为我有话想说”,宋志平开门见山的一句话,让记者屏住了呼吸。
宋志平说,“你们此前曾经发来过采访提纲,十分关心央企存在的合理性、央企与民企关系的问题。对于这个话题,社会上有不少误解。我做央企负责人近10年了,作为一些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经历、认识和体会,说一点看法,求得社会的理解。”
央企与民企的关系,是记者近年来一直关注的焦点之一。宋志平所在的中国建材集团就是联合重组民企的重要企业之一,近年来,集团将数百家民企囊入旗下。是否存在垄断嫌疑?是否限制了行业里的竞争和创新?是否在兼并重组过程中采用了不公平的措施?这些问号萦绕在记者心头。宋志平的回答不绕圈子,直向目标。
宋志平说,从实践来看,央企不但不是所谓的与民争利者,反而是“为民赢利”者。联合重组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央企不做,外企、跨国公司也要做,央企和民营企业联合重组是一个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不是谁吃掉谁。他向记者讲述了下面一些事实:
——联合重组是为了大家共同的活路,为了优化行业的资源配置。近年来,我国建材行业中水泥、玻璃等领域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上万家企业为了生存,竞相压价,有的甚至靠降低质量、牺牲环境来求得生存。行业呼唤着进行适度集中,客观来讲,与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相比,央企在资源整合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中国建材这几年的发展就搭上了联合重组这班船。
“盘活存量,不会增加新的产能,又给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欢迎、民企欢迎、央企也受益;中国建材集团虽然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建材企业之一,但拿水泥来讲,国内市场占有率却不超过15%,因而形不成垄断。现在建材行业内大家逐步认识到,集中度低、低水平竞争,是不可能实现质量的提升和产业的升级的,受损的是广大消费者,是国家的资源和环境,最终当然也包括企业自己。”宋志平说。
“捆绑不成夫妻”,中国建材集团重组民营企业都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我们常讲,央企的实力加上民营企业的活力就是企业的竞争力。为了发挥央企与民企两方面的积极性,中国建材联合重组的民企,一般都在新企业中保留30%的股份;同时,多数原来企业的负责人继续担任新企业的管理者,成为规范治理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民企的资本得以保全和升值,民企的活力机制继续在发挥作用。中国建材成员企业有数百家,其中有半数企业实际上是由民营企业家转型过来的职业经理人在管理着。由于联合重组后的市场效应和管理整合,这些成员企业和企业家进入中国建材以后,自身资本的价值不是小了而是大了、挣的不是低了而是高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实惠。
通过联合重组、资本运营,中国建材目前60%的权益是属于社会投资者和广大股民的。宋志平说,“所谓与民争利,是指企业把利润都抢到自己手里,让消费者或者其他企业无利可图,就中国建材来说,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首先,我们向市场提供了更高质量、更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产品价格也是十分理性的,有的产品还在不断降价,消费者从我们的做大做强中得到了实惠;其次,我们通过让民企‘带枪参加革命’,再通过后来的上市筹资,目前我们每年创造的利润中,属于国家的权益约40%,属于社会投资者和股民的权益是60%。从原来的100%利润归国家所有,到现在60%的利润是社会所有,这是实实在在的为民赢利。我们央企联合重组,实际上扮演的是一个资源整合者的角色,我们不过是牵头把大家各自想做、又没有能力做的事做起来,我们企业发展了,消费者和民企也得到了实惠,这是大家共生、多赢的发展模式。”
宋志平说,上述事实充分表明,对于诸如中国建材这样大规模联合重组民企的央企来说,不存在所谓的与民争利、垄断、限制行业活力等问题,相反却提高了行业的科技水平,调整了行业产业结构,减轻了国家资源和环境压力,也给消费者和民企自身带来了实惠。
“有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有些人对央企的实际情况并不很了解,习惯用旧的观点、老的思路推断央企的行为。这就有必要做更多的沟通和宣传工作,让大家走近央企,了解央企,支持央企。”宋志平说。
央企既是特殊企业,也是一般企业 多数央企挣的也是辛苦钱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央企确实做大做强了,对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些人认为央企在发展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和其他资源,得到了国家贷款、市场资源、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特殊优惠,与民企的竞争是不公平的。对于这个问题,您如何看待?”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宋志平。
宋志平坦诚地说,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里,为了国家经济安全,确实央企发挥着主导作用,但这些行业的央企的定价权在国家手里,并不在央企自身。大多数央企挣的是老老实实的辛苦钱。
首先,从占用资源来说,如果说早些年还有优惠划转矿产、土地等资源给央企,给央企吃偏饭的情况,现在这种现象几乎已经绝迹了。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得到资源都是市场化地按程序履行、缴纳资源费用,实际上央企往往做的更规范。央企对所占用的资源的利用程度更高,对环境保护也更注重。
其次,从信贷优惠来说,天下没有随意给央企放款的傻银行,国企搞不好了,照样拿不到贷款、照样被银行封门。9年前,我刚到中国建材的时候,就亲身经历过企业被银行贴封条的事情。现在银行愿意给中国建材这样的国企贷款,最重要的是两个原因,一是国企讲信用,账目和信用状况是透明的,银行贷款风险小;另一个就是国企经营状况确实改善了。有些人以为,央企贷款是国家信用,如果还贷不成最后要由国家、也就是全体百姓买单。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任何类型的企业出了问题、倒闭了,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现在我国民营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问题一是个别民营企业自身经营不规范,银行对之不信任;再就是我国现有银行制度主要是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数目太少,这是我国金融体系要进一步健全的事情。据我所知,那些大型健康民营企业的贷款,大都没有问题。民企贷款难,与所有制问题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应把这顶帽子戴到央企头上。
再者,从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来说,虽然这种现象在一些国家主导行业领域中存在,但现在大多数央企面临的问题不是不让民企市场准入,而是对央企业务范围的“限入”。从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之日起,就要求所有央企要集中主业,清理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所以央企大多是专业化公司,没有民营企业的自由性,更不能从事投机性业务。至于大家广泛关心的央企投资房地产的问题,其实,央企中大多建设单位有房地产业务,建设单位从事国家的像青藏铁路等一些重要建设,不仅辛苦,而且利润很薄,做一点房地产弥补一些效益。大家看到,这次从利比亚撤回的3万多人中,大部分是央企的职工,这也可以看出央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起到的中坚作用和处境的艰难。至于地价与房价,则显然主要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不应该把央企扯进去。
宋志平说,在谈到国企优势的时候,不得不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市场对国企规范经营的认可。现代市场经济,口碑和信用就是效益,就是核心竞争力。由于严格制度约束,我国绝大多数国企都是守法经营的,创造了产品质量方面的“国家信誉”,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是消费者“用脚投票”,帮助央企做大做强的。央企扎扎实实经营,得到一些回报也是正常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人认为央企盈利中,给国家分红太少,没有给国家做贡献,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记者问。
宋志平说,拿中国建材来说,去年销售收入超过1300亿元,向国家缴税85.8多亿元,为国家做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至于向国家缴纳利润,企业是按照国家制度执行,缴多少,企业并没有怨言。从企业角度来说,资金留在企业可以充实资本金,有利企业更快更好发展;但是无论多交一些还是多留一些,都是由国家分配的财富,都会造福于全体人民,不会流失。
此央企非彼国企,要重视“新央企”的制度优势
宋志平说,上述情况表明,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有制度是否规范、管理是否科学、创新能力是否先进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民企具有显然的制度优势,那时不少国企交给了民企。近年来,国企在制度创新方面锐意进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央企在建立规范的制度方面,已经具有优势。
“这么说,您认为央企重组民企,原因之一是央企近年来赢得了制度优势?”记者问。
“是的。”宋志平答道,“我们纵观世界企业治理结构,对于大企业来说,出资人直接管理企业的,寥寥无几,大都是委托-代理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规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谁这个机制建立得好,谁就有制度优势。这与所有制问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
就我国央企来说,近年来,央企建立了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试点工作,形成了“国资委—央企董事会—央企经理层—全体职工”的清晰的委托代理模式,每个层级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相互协作。这就是“新央企”,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行政管理式国企治理结构的新的制度模式。这是世界上很多大型企业采用的模式,被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国民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多数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治理结构,常常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式控制,管理不是很透明,当然这些也会通过时间逐渐完善。“前年,我去瑞士参观欧洲的大型水泥企业豪西姆公司。它是一个家族企业,11名董事都是外部董事,且董事局主席和CEO也都是外部职业经理人。而我国民营企业要做到这一点,肯定还需要一段时间。”
“既然您认为央企治理先进,是否真的要国进民退?”记者接着问。
宋志平说,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中,是鼓励国企和民企并行的。“我希望继续维持这种格局,央企大多是巨型企业,为民企提供大量外包服务的机会。央企和民企是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不同部分,把央企和民企对立起来,对央企和民企都是有害的,也不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
宋志平认为,在社会上比较繁荣的时期,可以让民企发挥更多的作用。在社会特殊时期,或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比较繁重的时期,则需要发挥国企的主导作用。最近,国务院国资委邵宁副主任说,国资委已经有明确思路,央企今后都要成为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形成资本能进能出、国有资本进行充分流动的公众公司。
我主张“央企市营”,就是说要用市场的办法来管理央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央企是按市场机制来运行,那么即使央企再强大,也不会影响市场化的性质。
“未来有没有可能,像中国建材这样的企业帝国也整体成为公众化的上市公司?”记者问。
是的,央企正在走向整体公众化上市。其实民企做大了,大多数也要上市公众化,自己所占有的股本越来越稀释,这是殊途同归,是企业现代化、公司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在这种大趋势下,去过多议论国企、民企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央企由于不是自己的,不会搞好的”,这种认识缺乏对现代公司制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希望大家多了解央企现在的公司制度与管理模式。另外,现在新国企与旧国企区别很大,不要用符号式的眼光看待今天的央企,宋志平补充说。
央企与民企要共享未来10年建材业黄金时期
近期,国家和各地都出台了严厉的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这对上游的建材行业来说,会不会有影响?央企与民企如何把握未来行业景气问题?就上述问题,宋志平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宋志平分析说,国家各项政策严格控制的是城市商品房的价格,控制高档住房的建设。对于普通群众的住房需求,国家是大力支持的。最近,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同时,我国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改善性住房的需求仍然很旺盛,再加上高速铁路、核电站等公共建设和农村水利建设等方面,我国建材市场需求是刚性的。另一方面,建材行业大都是高能耗行业,增量受到限制,因而供需关系将有利于建材企业。综合来看,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建材行业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黄金时期,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我们在这个时期盖什么样的房子;二是如何保持整个行业发展的健康秩序。
宋志平说,虽然这些年我们大力推广新型建材,但我国很多住宅建设目前仍然采用老的建造方式,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对资源消耗大,对能源节约少,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因此无论央企和民企,都有必要投身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中来。无论是央企和民企都要认清,谁科技含量高,谁环保节能,谁才能最终得到发展。
关于中国建材集团的下一步发展问题,宋志平说,集团将遵循科学发展观,在建材行业的转方式、调结构工作中发挥央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建材大力推进水泥、玻璃行业的结构调整、联合重组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引领我国建材行业走上了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中国建材将目标锁定为做强、做优,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将在行业升级、技术创新和走出去等方面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要与广大民企密切合作,为民企创造更好的合作机会,并带领大家一起“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资源配置。宋志平说,在国际市场中,中国企业是个组团,央企和民企一向配合得很好。
相关链接:
宋志平简介
央企“职业董事长”宋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