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拯救中国航空公司: 美国金融海啸,中国败走麦城
2011-03-10   作者:张晓东  来源:经济参考网
 

    2009年2月13日清晨5点,一辆奥迪轿车从北京北三环牡丹园出发。此时北三环上的车辆屈指可数,车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东三环开去。我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高楼、灯光和繁华的城市,脑子里想:这么繁华的城市需要多少的石油及其他能源来支撑和维系。我打开手机上的彭博,查看最新的石油价格。此时,万里之外的纽约商品交易所里石油的价格仍在下跌,已经从半年前的147美元/桶跌到了33美元/桶。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消费增长率最快和大部分石油都依靠进口的国家,石油价格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太重要了。但是,此刻的石油价格下跌并没有让我感到轻松和高兴,相反,更多的是沉重和压力。因为很多中国的企业非但没有因石油价格下跌而受益,相反却因石油价格的下跌而在死亡线边缘挣扎。这其中就包括中国S航空公司。 
    车很快驶进了东三环附近的一个小区的地下车库。几分钟后,一名面带睡意,但穿着整齐的西服革履的男子从电梯出来,上了我们的车。车子开出车库,上东三环向首都机场开去。 
    刚上车的是中国投资证券的总裁杨总,我们二人将乘第一班飞往上海的早班飞机,受中国S航空公司刘董事长之邀,前往中国S航空公司,参加一项行动计划:拯救大兵S航空公司,和S航空公司的高层商讨如何处理其62亿元人民币石油交易的亏损。 
    此时,在西伯利亚的上空,一架S航空公司的波音747飞机正在飞往上海。飞机上坐着一位乘客,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他将在几小时后到达上海,参加由S航空公司董事长召开的关于拯救大兵S航空公司的会议。
    黄明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研究领域包括衍生产品定价和行为金融学。1980年,他以湖北理科状元考入北大物理系。四年后,通过李政道的CUSPEA项目,进入当时物理学研究的最好的机构之一康奈尔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五年后,他又进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金融博士,师从著名的学者Darrell Duffie。1995年博士毕业后,美国前十名大学的商学院都向他伸出橄榄枝。最后他选择了芝加哥大学商学院。1996年,商业周刊将他列为封面人物。2007年,我受聘中国投资证券组建金融衍生品部,我随即邀请黄明教授做顾问,黄明教授欣然接受。他在衍生品定价模型的开发上提供了很多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金融衍生品团队。 
    拯救大兵S航空公司计划是S航空公司新任掌门刘董事长主导的。一个月前,他刚刚从中国G航空公司的掌门人任上临危受命,接掌中国S航空公司。 
    然而,他接收的是一个巨额亏损、气息奄奄的企业。S航空公司2008年亏损139亿元,其中,通过金融衍生品进行的石油套期保值业务亏损62亿元,公司2008年末的净资产为负的116亿元。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S航空公司早就破产倒闭了。虽然国家注资70亿元,暂时得以喘息,但仍然无法摆脱被上海证券交易所ST的处理。更严重的是,这些衍生品合约每月都有数千万美元的赔付,加之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商贸活动的减少所导致的客运和货运收入的降低,S航空公司的现金流压力非常大,经营已经陷入困境。如果能够对现有的衍生品合约进行有效处理,减少赔付,削减损失,那将对S航空公司的起死回生起关键作用。在2009年初,另外一家大型航空公司,B航空公司已经跟交易对手重组了部分合约。重组之后,损失非但没有缩小,相反,却变大了。而且,又付给对手一笔重组费。S航空公司的合约重组也面临同样的风险,搞不好的话,跟B航空公司一样,亏损没减少,反倒增加了。
    2008年中信泰富147亿港元远期交易巨亏后,我和我的团队对中信泰富的合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定价。因为合约很复杂,定价分析的难度很大。不仅需要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还需要编写计算机程序进行大量的计算和仿真模拟。我们的研究和分析得到了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事情的真相:高盛没有参与中信泰富跨国金融机构的恶意欺诈是中国企业和投资者亏损的真正原因。正是看到了我们在衍生品业务上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刘董事长邀请我们作为财务顾问,对S航空公司的石油衍生品合约进行分析和定价,提出解决办法以降低合约亏损。 
    中午,刘董事长在S航空公司自己宾馆的一家日式餐厅用简单的工作餐招待我们。他说,他自己临危受命,从G航空公司到S航空公司。工作多了,压力大了,工资少了。希望杨总裁能够体谅S航空公司现在的困境,帮助S航空公司在石油合约上减少损失,尽快使S航空公司恢复健康和活力。杨总裁表示,将尽最大的努力帮助S航空公司重组合约、减少损失。为了表示诚意,如果不能帮S航空公司减少损失,我们将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如果帮助S航空公司减少了损失,由S航空公司决定给予我们多少顾问报酬。席间,刘董事长指定S航空公司集团总会计师徐总作为S航空公司方面衍生品重组的负责人,杨总让我作为中国投资证券方面的负责人。 
    当天下午,徐总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参会的有中国S航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CFO、S航空公司负责衍生品交易的财务部负责人、财务部衍生品交易员李××、S航空公司法律部的负责人、S航空公司下属期货公司的负责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副总经理、黄明教授、我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李××对S航空公司的衍生品合约做了一个介绍,主要是合约的市值亏损现在是问题多少等非关键性的问题。对合约的结构、主要条款和交易对手等关键性内容都没有涉及。所签的合约的名称非常古怪,如TARN、 展期三项式等。如果说CDO、synthetic CDO让很多不在华尔街工作的美国人感到完全陌生的话,TARN和展期三项式则会让大部分在华尔街工作的金融专业人员一头雾水。李××在介绍中一再强调合约很复杂、很高级,仿佛自己感到很骄傲,丝毫没有经自己的手亏损62亿元人民币后的任何愧疚或自责。倒是似乎在炫耀自己的“能力”。
    李××讲完后,黄明教授问他S航空公司的合约有没有累计期权合约Accumulator(2008年,数以千计的内地富豪在香港因Accumulator惨遭血洗,损失粗略估计高达数百亿元),李××回答说没有。后来证明有,只不过他当时根本就不知道Accumulator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签的合约本质上就是Accumulator。后面我们会详细解释为什么说这些合约是欺诈性的合约,S航空公司、B航空公司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是怎么被欺诈的,以及这些企业被欺诈的内在原因和外部原因。 
    其他的与会者也纷纷发言,观点基本上都一样,强调石油价格的下跌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导致的,跟S航空公司自己的操作无关,跟合约的结构和条款无关。是天灾,不是人祸。没人提出签订的衍生品合约是否有问题,更没有人提出高盛等交易对手是否欺诈了S航空公司。 
    我问李××,对这些复杂的衍生品合约,他是怎么定价的?他说,他依靠合约的交易对手对合约进行定价。这让我很吃惊。我又问他,除了他之外还有谁参与合约的分析和签订?他说只有他自己。这让我感到震惊。接着,我讲了两点。 
    第一,没有看到S航空公司同高盛签订的合约前,我无法做出分析和判断。我不知道是合约中可能隐藏的陷阱导致出现巨额亏损,还是像其他人所说的那样,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导致了S航空公司的巨额亏损。我需要看到合约。 
    第二,2008年9月,中信泰富在外汇衍生品交易上出现了147亿元的亏损。根据中信泰富披露的合约情况,对这些合约进行定价和分析。结果发现,中信泰富签订的这些衍生品合约具有极强的欺诈性。是欺诈导致中信泰富遭受巨额亏损,金融危机只是使亏损发生得更快、亏损金额更大而已。 
    我向徐总提出,如果S航空公司想减少这些衍生品合约的损失,那就需要将全部的合约拿出来让我和我的团队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找出亏损的原因和减亏的处理办法。徐总当场表示,希望聘请中国投资证券作为S航空公司的衍生品财务顾问,并在签约后将所有的合约提供给我们进行分析。
    李××讲完后,黄明教授问他S航空公司的合约有没有累计期权合约Accumulator(2008年,数以千计的内地富豪在香港因Accumulator惨遭血洗,损失粗略估计高达数百亿元),李××回答说没有。后来证明有,只不过他当时根本就不知道Accumulator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签的合约本质上就是Accumulator。后面我们会详细解释为什么说这些合约是欺诈性的合约,S航空公司、B航空公司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是怎么被欺诈的,以及这些企业被欺诈的内在原因和外部原因。 
    其他的与会者也纷纷发言,观点基本上都一样,强调石油价格的下跌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导致的,跟S航空公司自己的操作无关,跟合约的结构和条款无关。是天灾,不是人祸。没人提出签订的衍生品合约是否有问题,更没有人提出高盛等交易对手是否欺诈了S航空公司。 
    我问李××,对这些复杂的衍生品合约,他是怎么定价的?他说,他依靠合约的交易对手对合约进行定价。这让我很吃惊。我又问他,除了他之外还有谁参与合约的分析和签订?他说只有他自己。这让我感到震惊。接着,我讲了两点。 
    第一,没有看到S航空公司同高盛签订的合约前,我无法做出分析和判断。我不知道是合约中可能隐藏的陷阱导致出现巨额亏损,还是像其他人所说的那样,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导致了S航空公司的巨额亏损。我需要看到合约。 
    第二,2008年9月,中信泰富在外汇衍生品交易上出现了147亿元的亏损。根据中信泰富披露的合约情况,对这些合约进行定价和分析。结果发现,中信泰富签订的这些衍生品合约具有极强的欺诈性。是欺诈导致中信泰富遭受巨额亏损,金融危机只是使亏损发生得更快、亏损金额更大而已。 
    我向徐总提出,如果S航空公司想减少这些衍生品合约的损失,那就需要将全部的合约拿出来让我和我的团队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找出亏损的原因和减亏的处理办法。徐总当场表示,希望聘请中国投资证券作为S航空公司的衍生品财务顾问,并在签约后将所有的合约提供给我们进行分析。
    李××讲完后,黄明教授问他S航空公司的合约有没有累计期权合约Accumulator(2008年,数以千计的内地富豪在香港因Accumulator惨遭血洗,损失粗略估计高达数百亿元),李××回答说没有。后来证明有,只不过他当时根本就不知道Accumulator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签的合约本质上就是Accumulator。后面我们会详细解释为什么说这些合约是欺诈性的合约,S航空公司、B航空公司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是怎么被欺诈的,以及这些企业被欺诈的内在原因和外部原因。 
    其他的与会者也纷纷发言,观点基本上都一样,强调石油价格的下跌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导致的,跟S航空公司自己的操作无关,跟合约的结构和条款无关。是天灾,不是人祸。没人提出签订的衍生品合约是否有问题,更没有人提出高盛等交易对手是否欺诈了S航空公司。 
    我问李××,对这些复杂的衍生品合约,他是怎么定价的?他说,他依靠合约的交易对手对合约进行定价。这让我很吃惊。我又问他,除了他之外还有谁参与合约的分析和签订?他说只有他自己。这让我感到震惊。接着,我讲了两点。 
    第一,没有看到S航空公司同高盛签订的合约前,我无法做出分析和判断。我不知道是合约中可能隐藏的陷阱导致出现巨额亏损,还是像其他人所说的那样,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导致了S航空公司的巨额亏损。我需要看到合约。 
    第二,2008年9月,中信泰富在外汇衍生品交易上出现了147亿元的亏损。根据中信泰富披露的合约情况,对这些合约进行定价和分析。结果发现,中信泰富签订的这些衍生品合约具有极强的欺诈性。是欺诈导致中信泰富遭受巨额亏损,金融危机只是使亏损发生得更快、亏损金额更大而已。 
    我向徐总提出,如果S航空公司想减少这些衍生品合约的损失,那就需要将全部的合约拿出来让我和我的团队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找出亏损的原因和减亏的处理办法。徐总当场表示,希望聘请中国投资证券作为S航空公司的衍生品财务顾问,并在签约后将所有的合约提供给我们进行分析。
    带着这些疑问,我和我的团队对中信泰富的合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开发了数学定价模型,编写了计算机程序。分析和计算结果显示,中信泰富签订的是欺诈性很强的合约。已经不是通常的外汇远期合约,而是量身定做的金融鸦片:可以让你获得短时间的虚假快感,但是,很快,毒瘾就会发作,令你毙命。 
    中信泰富的总经理和财务总监都是荣智健的老部下,追随荣家多年,也持有中信泰富的股权,断不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荣智健的女儿荣明方也在中信泰富的财务部工作,更不可能做出欺骗她老爸的事情。 
    为什么中信泰富会“吸毒”呢? 
    绝大部分媒体分析都认为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投机心理严重、内部风控薄弱,对价格走势的误判、专业能力差等,几乎没有任何人认为国际金融机构的欺诈是主要原因。 
    真实的情况是,中信泰富被国际金融机构欺诈了,吸食了金融毒品,最后导致险些破产。 
    中信泰富确实有澳元的外汇需求,它通过衍生品来对冲澳元波动的风险的行为是正常的、合理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犯了严重的错误,被跨国金融机构欺骗了。 
    错误一:过于相信跨国金融机构。对这些机构贪婪和欺诈的本性缺少了解和防范。 
    错误二:对最常用的、结构简明、风险收益特征清晰的衍生工具弃之不用,却购买了跨国金融机构为其量身定做的、结构复杂、风险收益不容易分析计算、以欺诈为目的的金融鸦片。 
    错误三:没有聘请独立的专业金融机构作为财务顾问,对所签订的合约进行定价、风险评估、有效性检验和压力测试。跨国金融机构既充当交易对手,又充当咨询顾问,上当受骗自然难免。
    对这些问题在后面几章将会有更详细和深入的分析。 
    B航空公司、S航空公司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被高盛卖了,还替高盛数钱 
    2009年初,B航空公司、S航空公司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分别公布了在石油和远洋运输指数的衍生品交易上发生了巨额亏损,亏损额依次为68亿、62亿和50亿元,举国哗然。国务院国资委在2008年11月紧急叫停了央企的衍生产品交易,要求企业查明原因,采取应对措施。 
    这些以航空运输和远洋运输的企业,怎么会涉足衍生品交易?又怎么会在衍生品交易上发生如此大的亏损呢? 
    B航空公司、S航空公司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把亏损的原因都归结于全球经济危机,认为是美国的金融海啸导致了公司的亏损。但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公司却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除了香港的国泰航空公司外,没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航空公司在航空油料套期保值上发生这么大的亏损。也没有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类似的其他航运公司发生亏损,比如Maersk等。同样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什么受伤的全是我们中国的企业呢?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B航空公司、S航空公司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等运输企业每天都消耗大量的燃料油。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降低公司的利润。为了控制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航空公司和运输公司通常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买入看涨的石油期货合约或石油衍生品合约。 
    当石油价格上涨的时候,用油企业的购油成本增加。如果企业购买了看多的石油期货合约,则在期货市场上因石油价格上涨而获利。通常,这些利润可以基本弥补用油成本的增加。
    如果石油价格下跌,企业购买的看多期货合约会亏钱。但是,企业的购油成本因石油价格下跌而降低,可以弥补期货合约上的损失。期货等衍生品合约的这个特点,在金融术语上称为套期保值。通俗地说,就是将购买燃料油的价格锁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对企业来说,成本变动的风险被降低或消除,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因为衍生产品的这个锁定价格的特点,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处理惯例是把衍生品的市值变动带来的损失或收益计入公积金,而不在利润表里体现。这样的话,企业在用衍生工具做套期保值就不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大的影响。专业术语叫:对冲会计。 
    正常情况下,企业的套期保值不会产生亏损或赢利,因为衍生品交易上的盈亏同现货市场的亏盈互相抵消了。如果套期保值产生了亏损或赢利,说明企业进行的衍生产品交易不属于套期保值范畴,是违规。B航空公司、S航空公司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就属这种情况。 
    2008年12月9日,B航空公司发布公告称:  
    “自本公司于2008年10月15日发布2008年第三季度业绩预亏公告、2008年10月28日发布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2008年11月21日发布燃油套期保值的提示性公告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国际油价继续震荡下行,2008年10月31日纽约WTI原油的收盘价为67.81美元/桶(10月均价为76.52美元/桶),11月30日的收盘价为54.37美元/桶(11月均价为57.44美元/桶),11月份已发生实际赔付588万美元,但当月现货采购成本较预算节省约4115万美元。 
    由于12月份原油价格继续下降,公司以最终确定的月均油价计算的实际赔付额将进一步增加,但同时现货采购成本也将相应降低。 
    从目前情况看,实际赔付不会对本公司现金流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009年1月16日,B航空公司再次发布关于油料套期保值的公告:
    “本公司曾先后于2008 年10 月15 日、10 月28 日、11 月21 日、12 月19 日发出一系列涉及燃油套期保值的公告。12 月以来,国际油价继续震荡下行,2008年12 月31 日纽约商品交易所WTI 原油的收盘价为44.60 美元/桶,12 月份的均价为42.04 美元/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算,本公司2008 年12 月31 日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扩大到68 亿元人民币(未经审计),12 月当期的实际赔付约为5280 万美元,该等实际赔付不会对本公司的现金流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面对急剧下降的油价,本公司积极对原有合约进行了优化调整,调整后合约的公允价值损失和实际赔付数额得以降低,且降低额度大于所支付的调整支出,整体上减少了损失。本公司现合约结构仍是上方买入看涨期权和下方卖出看跌期权。目前本公司正在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对截至2008 年12 月31 日的持仓合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公司将严格按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并根据有关规定予以披露。 
    此外,虽然上述公允价值损失将对本公司2008 年度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但油价的下降也使本公司现货采购成本得以节省。同时,本公司提请投资者注意,上述公允价值在合约剩余期间内将随着未来油价相对于2008 年底水平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并形成相应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者损失。”  
    从这些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从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B航空公司的亏损从30亿元到40亿元再到68亿元,亏损额在急剧增加,公告却说:“面对急剧下降的油价,本公司积极对原有合约进行了优化调整,调整后合约的公允价值损失和实际赔付数额得以降低,且降低额度大于所支付的调整支出,整体上减少了损失”。这明显地自相矛盾。
    问题二:关键的、应该披露的内容没有披露。第一,合约的类型没有披露。第二,合约亏损的原因没有披露。第三,合约的交易对手没有披露。出现了这么大的亏损,却对造成亏损的合约避而不谈。往轻了说,这是工作未尽职;严重一点说,这是避重就轻,有误导之嫌。 
    问题三:公告说,2008年11月的实际赔付为588万美元,当时的石油价格为57美元/桶;一个月后,2008年12月的赔付为5200万美元,增长了900%,而石油的价格仅仅下跌了28%,为42美元/桶。为什么石油价格仅下跌了不到30%,却导致公司的实际赔付增长了9倍?!另外,这么巨大的赔付不会对公司的现金流产生大的影响,也是很难让人相信的。如果石油价格一直维持在12月的水平,每月赔付5200万美元意味着一年要赔付6亿美元!这对公司的现金流不会产生严重影响吗? 
    问题四:公司产生这么大的亏损,导致股票价格大幅下跌,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公告中却没有对任何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或追究,也没有对如何降低亏损、重组合约提供任何的计划。让人感觉很不负责任。 
    这些问题背后的实质问题是B航空公司被高盛欺诈了。但这是B航空公司不敢承认、也不愿承认被欺诈的事实。部分在像B航空公司这样的企业工作的人员在潜意识里认为,能跟高盛等跨国金融机构进行交易,本身就是一种荣幸。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和赵太爷的关系,诚惶诚恐还来不及,哪还敢说高盛的不是。就算是被高盛给卖了,那也是阿Q的荣幸啊,赶紧帮着高盛数钱吧。 
    中国富豪在香港被高盛等跨国金融机构血洗,被强奸却不敢报警,因为自己是妓女? 
    2002年,哈尔滨发生了一起宝马汽车撞人案。宝马车主在和一对贫寒的农民夫妇发生争执后,驾宝马车将该夫妇当场撞死。案件轰动全国。肇事者最后被判刑2年,缓期三年。据报道,撞人前,肇事者曾对死者说,“信不信我敢撞死你!” 
    根据最新的统计,中国1%的人拥有中国40%的财富。部分富人的为富不仁也引起了广泛的报道和批评。山西黑煤窑里被虐待的奴工,杭州富二代驾车行凶,都体现了部分暴发户的猖狂和跋扈。但是,这些人在面对高盛等跨国金融机构的时候,却表现得像绵羊。在香港被欺诈、血洗之后,却没有勇气和胆量反击,不敢进行法律诉讼。大多选择忍气吞声,全没有在内地的盛气和骄横。
    2008年,在香港金融市场上,数以千计的来自内地的富豪被十几家跨国金融机构通过累计股票期权,英文叫Accumulator,骗走了几百亿元。 
    累计股票期权的英文全名叫knock-out discount accumulator, 简写为KODA。同B航空公司等签订的TARN、Extendible Three-ways等一样,都是比CDO更少见、更复杂的产品。该产品的基本结构并不复杂,就是打折买股票。举例来说,银行对自己的客户说,你是我的高端客户,为了让你赚钱,银行在未来一年内每天以低于当前市价的10%的固定价格卖股票给客户。比如,现在中国移动的价格是160元,银行让客户现在以146元的固定价格在未来的一年里每天买1000股。这听起来非常美好,是银行送给客户的大礼,因为比现价低10%买,意味着马上可以获利10%。同时,为了对银行也有一些保护,银行在合约中加入了两个小的条款。第一个是如果累计赢利达到10万元后,合约自动终止,这就是所谓的敲出(knock-out),意思是说银行的亏损不能太大。第二个就是如果中国移动的价格跌到140元之下,客户需要加倍购买,也就是每天买2000股,这样的话,银行收取的佣金会更多。 
    这个合约看起来非常美好,相当于银行送客户一个大礼包。让客户充分感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尤其是得到国际上最著名的金融机构的重视。 
    但是,当中国移动从160元跌到50元的时候,客户突然发现,自己掉入了深渊。每天的亏损高达19万元![(146-50)×2000=192000]更可怕的是,这些合约要求客户的账户必须有足够的保证金,否则的话,将被平仓。这实际上就是最后发生的实际情况,很多账户被平仓,亏损兑现。 
    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起诉兜售Accumulator的跨国金融机构。这非常奇怪。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几个。有专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有财富来源不明的原因,有洋奴心态的原因,还有惧强欺弱的民族劣根性的原因。 
    首先,几乎所有被血洗的富豪都缺乏金融专业的基本知识,更没有能力对Accumulator进行分析,不了解Accumulator的风险收益特征。直到现在,很多受害者仍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欺骗的、怎么亏损的。
    其次,很多人不敢打官司是因为害怕自己被曝光,怕人知道自己有这么多的钱,怕别人问自己这么多的钱是怎么得来的。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特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很多富人的财产和收入带有很强的灰色特征。这使得很多人不愿意诉诸法律。 
    再次,很多人都有洋奴心理。这种心理使得很多人不愿相信自己被骗了,或者即使被骗了,也没有在国内被骗时的那么愤怒。这是一种典型的阿Q心理。即使被骗了,潜意识里还有一种快感和满足。我能被世界的顶尖金融机构欺诈,说明我也不错嘛。奴才被主人耍了个花样给骗了,奴才认为这是一种荣幸。王刚扮演的“和 ”,就是这样一个奴才的典型。可悲的是,很多人在看完《刘罗锅》电视剧之后,不但没有对和 这样的行为不齿,相反,却以之为榜样,真是可悲。 
    最后,惧强欺弱的劣根性也是这些被血洗的富豪不敢起诉高盛等金融机构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公司,见到领导就摇尾,面对下属就狂吠;在机关,上级面前毕恭毕敬,下级面前乱发淫威。正是这种惧强欺弱的劣根性,造成了大家惧怕高盛,不敢起诉高盛等跨国金融机构,因为高盛是强者。相反,在国内,黑煤矿的老板在暴富的时候,却残酷地剥削挖煤的劳工;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可以卷数亿元资金潜逃,却不愿付拖欠工人的几百元工资,因为挖煤的劳工和盖房的民工是弱者。就连富士康这样的公司,也概莫能外。富士康为苹果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机,但却是世界上最残酷的血泪工厂。根据《经济观察报》记者李宝华和廖杰华在2010年4月10日的文章,生产一台零售价数千元人民币的苹果手机,苹果的利润超过200%,但是富士康的利润却只有2%,不过二十几元钱。但是,富士康不敢向强者苹果公司挑战,却靠疯狂压榨自己的员工来提升利润,最终导致公司的员工大量自杀身亡。
    从中信泰富、中国B航空公司、中国S航空公司、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到数以千计的内地富豪,虽然行业不同、业务不同、合约标的不同,但是,他们亏损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都是被高盛等跨国金融机构设陷阱欺诈的。不过,他们并不是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猎杀的第一个猎物。五年前,高盛已经用同样的手段杀死了另外一家中国的企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英国“世界读书夜”赠出百万本图书 2011-03-07
· 台湾上班族去年人均读书10.6本 2011-02-16
· “农民读书月”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 2011-01-28
· 郑州首家“读书银行”开张 2011-01-28
· 2011年上半年推荐阅读书目确定 2011-01-2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