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设想各有不同。孩子能上便宜的公费幼儿园,家乡的父母能有一份养老保险,看病不再难不再贵,工资有所上涨,上下班的路不拥堵,买不起房的话,有廉租房可以住……
权利得到保障,是幸福的一个基本定义。尽管权利与生俱来,可实际上,关乎幸福的种种权利,都需要成本支出。“天赋人权”是一回事,权利真正得以实现是另一回事。为保护权利,不让它成为束之高阁的空洞概念,人们构建司法体系,组织政府,然后为之支付费用,以期有所获得。
公民以纳税的方式供养政府,就是在为权利埋单。有政府便有征税,但并非所有政府都能将税收用于保护权利,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权利至上。对私利的追逐,让政府很可能将“公款”中饱私囊,也让它更倾向于扩充权力,甚至侵犯公众权利在所不惜。公民与政府的博弈过程,写出来就是一个国家惊心动魄的财政史。
“无代表不纳税”,可以算作是对宪政的简单概括。我们已经逐步认同代议制民主和现代法治的一些基本准则:未经纳税人同意不得随意征税,纳税的标准必须由纳税人代表决定,国家的财政预算要受到代表的审查和批准。
人代会上,代表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看看过去一年里,政府做了些什么,即将做些什么;纳税人交给政府的钱花到了哪里,用得是否合理,有没有贪污浪费乱用,是为少数人谋利,还是体现社会的正义公平。
通过财政预算可知,今年,政府将花掉大约10万亿,比去年的财政预算支出增长8%左右。
国家的财政收入正在大幅增长,换个说法,就是政府征收来的税费越来越多。纳税者缴纳了更多的税款,他们完全有理由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要求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
如果承认权利实施有成本那么有些权利的实施就是昂贵的其潜藏着富人实际上会比穷人享受更多的权利很难要求最终结果的平等但政府的作为在于维护公平正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所有的民生投入基本都是为了这一目标
人们发现,虽然去年的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但相比以前,增速明显放缓。当年的财政预算中,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的支出增幅,均维持在8%~9%之间,没有一项超过10%。经济学家分析,国家财政已经无力维持支出的持续高增长。
今年,状况得以改观。有钱可用,是原因之一;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拉大之下民众对公平的诉求愈显强烈,是更重要的背景。2011年的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10509亿多元,增长18.1%。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
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权利。花多少钱在民生权利的保障上,能看到一个政府的执政理念的优劣,执政能力的强弱,管理方式的好坏。公平公正不只是报告中的关键词,它关乎民众的幸福,关乎社会的和谐,也关乎国家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