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从‘刘易斯拐点’往外走了”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
2011-03-04   作者:记者 陈圣莉/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刘易斯拐点”后人口红利不会很快消失

  经济参考报:今年的“用工荒”表现得十分突出,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走进了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的“刘易斯拐点”?
  党国英:我觉得不是“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的问题,而是我们已经开始由拐点往外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进入城市而工资水平不发生变化,是“刘易斯拐点”之前的情形。“用工荒”的出现及薪酬的上升,表明这个局面正在被打破,令人欣喜;当然,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几年就可以完成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工短缺从来不是绝对的。在“刘易斯拐点”之后,劳动的供应对工资变化的反应将富有弹性;只要工资水平变化到一定程度,劳动的供应和需求就会大体平衡。因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工资水平获得提升,他们定居城市就多了一份希望。事实上,从我们了解看,以往进城的农民工大约有20%左右收入高的部分,已经在各类城市购买或租用了套房,开始过上和城市居民接近的生活。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将有更多的农民工有条件在城市安身立命。工资水平的上升还将促使企业采用新设备部分地替代工人,以减少工资成本。这将推动我国经济深化分工,提升综合生产率,带来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经济参考报:走出“刘易斯拐点”,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已耗尽了?人口红利还能撑多久?
  党国英: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不过,即使从“刘易斯拐点”走出来后,也不意味着我国从此就没有人口红利了,从亚洲主要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口红利并不会在遭遇“刘易斯拐点”后很快就消失。比如,日本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出现“刘易斯拐点”,而“人口红利”却于80年代末左右消失,晚于拐点出现近20年;韩国的“刘易斯拐点”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至今仍在享受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好处。
  另外,虽然近来我国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增长,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所以说,我国依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这个优势。我认为,一直到2030年,我们的人口红利都还是存在的,当然肯定是逐渐递减的。

  “用工荒”以猛烈的姿态出现绝对是好事情

  经济参考报: “用工荒”折射出很多问题,比如权利保障,比如城市发展,这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具有什么意义?
  党国英:可以说,“用工荒”揭幕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长期以来,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进城住不下来。现在有些地方的户籍改革解决了本地农民进城落户的问题,比如重庆、成都等,但跨省区农民工在城市定居问题一般没有解决。所以,有些学者讲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是“伪城市化”,将外部的二元结构转化成城里的内部二元结构。这种城市化要靠政府大规模盖廉租房,靠二次国民收入分配来解决这个问题,成本很大。
  但现在在市场的调节下,“用工荒”以这样一种猛烈的姿态出现,我个人也觉得很惊讶,但绝对是好事情。刚才我们也说过了,中国经济正在努力从“刘易斯拐点”向外走。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经济能否走到这一步,人们信心不足。现在,农民工的收入增加了,未来一系列的权利会得到保障,如果住房成本再下降,那么他们真的就可能住下来,从社会结构上讲,这是个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这一步能不能跨越,决定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能不能打破。如今,这个局面不期而遇,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时代。

  未来或现“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经济参考报:上面谈到的都是“用工荒”作为一个转型契机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但它在某些方面会不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呢?
  党国英:至于消极方面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是从现在开始,意味着我们经济结构变化会比较大,需要劳动者具备适应这种结构变化所需求的劳动技能。这个技能往往不平衡,简单地说就是供应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会引起摩擦,一方面可能有需求的岗位招不到工人,一方面劳动力又相对过剩了,失业与缺口并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这对经济来讲是个耗费,对社会而言也是不安定因素。另外,短缺人口的企业会抬高工资,而过剩的行业工资水平却上不去,这可能会造成行业间收入差异增大。简单来说,会引起一些摩擦,这种摩擦需要社会的承载力。
  经济参考报:是否需要相关政策作出相应调整?
  党国英:说实话政府近年来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现在的关键是业已形成的既定框架要落实,要进一步细化,要加强全国统一性,比如医保问题,要搞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把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统一起来。这一系列的事情,给我们政府一个很大的考验就是,以后考虑问题必须城乡一体全局考虑,再不能农村一块,城市一块,对政策的水平要求更高了。
  当然,我们的政策在未来还应该关注调整劳资关系,加强劳动保护方面。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放宽户籍登记、降低房价等措施吸引劳动力留在本地工作,坚决反对以行政措施阻碍本地劳动力外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从刘易斯拐点看“腾笼换鸟” 2011-02-11
· 启动消费引擎 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关键期 2010-12-23
· [博客]刘易斯拐点还未来到 2010-08-26
· 刘易斯拐点还未来到 2010-08-26
· 中国经济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 2010-08-13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十二五”开好局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通胀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杀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