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用工荒”背后反映出农民工哪些权益的缺失?
朱启臻:出现“用工荒”,劳动力供给减少是主要原因,但还存在一个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关系问题。如果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用不着改变对农民工的用工关系,因为即使是血汗工厂照样会有人去。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改变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关系被提上了日程。
这时企业要想吸引人、留住人,必须要保证农民工的各项权益。一是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不能再是很低的水平,要破除体制内外的收入和福利差别,一视同仁地看待农民工;二是休息的权利要得到保障,现在农民工的劳动时间一般都超过8小时,加班也没有加班费;三是要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现在很多农民工基本都住在工地或者居住条件很差;四是国家规定的医疗、工伤等保险应该齐全;五是不能随便开除农民工,企业效益好的时候把人招过来,效益不好的时候随便开除工人。
如果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不再剥夺农民工的利益,使农民工有稳定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工荒”。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兼业性”逐渐减弱。老一代农民工农闲的时候出来打工,农忙的时候回家种地,“兼业性”的特点很显著。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会种地,也不愿意种地,如果在城市失业,他们回家就只能待着。
社会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企业一方面需要给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平等待遇,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为新生代的知识民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经济参考报:让农民工市民化能否有效缓解“用工荒”问题?
朱启臻: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消除户籍的身份歧视,给人以同等的待遇,能够让更多处于劳动年龄的农民工在城市留下来。但农民工的市民化依赖于城市化的进程和改革,而且“用工荒”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农民工市民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