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物价走势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议题,官方明确表示将稳定物价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足见应对物价挑战在当前中国发展语境中的特殊分量。 从经济学基本规律出发,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物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属可以接受的,亦是不可避免的。2010年中国GDP增速达到10.3%,通过相当努力,3.3%的CPI涨幅基本达到了3%的政府预控目标。 环顾正迈入新一轮通胀期的全球经济,相对欧美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和通胀幅度间的比例,中国面临的情况无疑尚好。那么,今年中国政府为何将物价问题置于如此之高度? 首先,在中国,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对富裕和中产阶层也许只是有限的钱包缩水或幸福感打折,但对很多食品支出仍占消费相当权重,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普通家庭而言,则是不折不扣的冲击。愈加关注民生的中国自然不能对此等闲视之。 其次,由于多年来同世界经济接轨交融的不断加深,中国已无法在当前全球经济和流动性泛滥日益严峻的情势下独善其身,以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为代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令中国必须高度谨慎,未雨绸缪。 第三,为应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防范经济运行一旦突然变冷可能造成需要长时扭转的不利局面,中国及时果断采取了包括宽松货币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成功实现了经济“V型”反转,但也留下了货币投放充裕的副产品。 毋庸置疑,内外因素的缠绕交织,正在对中国应对物价过快上涨,构成诸多具有不确定性重大挑战。但同时应看到,今年中国在调控物价方面亦存在诸多有利条件。 ——中国粮食连续7年丰收,充裕的库存将对作为“百价之基”的粮价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物价调控发挥中流功效。 ——需要看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多年以来,以电子产品、汽车为代表的产品整体价格正持续走低,反映出中国工业领域特别是市场竞争充分行业商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 ——中国已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连续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逐步减少流动性,尽管其频率和幅度还将视经济走势灵活运用,效果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对缓解通胀预期产生了积极作用。 ——中国不仅着力加大了一些商品的市场供应,更祭出了具有较多历史成功经验积累的“杀手锏”——行政干预,严厉打击特别是在流通领域的哄抬物价行为,尽管这并非能够合理配置资源流动的长久之策,但短期效果业已彰显。 可以预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遏制当前物价过快上涨将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头戏”,亦会在代表、委员建言献策中得以充分体现。 更为重要的是,2011年“两会”还将通过关于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对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扩大就业和内需、促进贸易平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重要内容的最终厘定,不仅将助推中国更加坚定地走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而且会为更加从容应对物价挑战,构建更加健康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