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表象:西方国家怎样看待中国
2011-03-02   作者:[美]谢德华  来源:经济参考网
 
    上节所述的成长故事真的就那么清晰?各个部分到底是如何关联的?毕竟,整个叙事过程就是一系列模糊的现象:政策上的某种“开放”;称之为“贸易”的商品流动;资金流动即为“投资”;人们走进校园接受“培训”;还有以“一揽子”出口商品为代表的国家经济,商品生产从一个工业领域跳到下一个。我们在很多时候选择接受这些概念,但是我们也必须思考: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现实中它们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我们往往凭借自己的想象来作决定,也就是说,我们听闻一个由抽象概念串联起来的故事后,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对这些概念背后的现实作出某种推测。推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经常审视这些推测,以确定它们的真实性,因为它们会在绝大多数时候左右我们作出的最后结论。例如某个国家飞速发展的贸易水平往往蕴藏了很多信息,这可能意味着这个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巨人、真实的高科技发电厂正在崛起,也可能意味着这个国家仅仅是全球化生产的一个低端加工站、一个靠组装进口零部件再把成品运出去的血汗工厂。
  中国的发展并不是资金和商品的抽象流动,这些仅仅是飘浮在空气中的数据点,而真正的发展奥秘在于这些数据点是如何被连接起来的,也就是真实的人在现实中做了哪些真实的事:冶炼金属、组装部件、制作塑料模型、编写软件、设计电子产品等。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如何理解这些点的连接所决定的。换言之,他们眼里的中国(朋友还是对手、威胁还是机遇、敌人还是门徒)并不是由那些急速上升的数字和出口商品类型的改变来决定的(因为这些数据和变化往往可以包含多层意思),而是取决于他们如何推测这些数字背后所隐藏的生产活动的本质。本章余下的部分将会探讨这些活动的真实面貌,以及它们与西方国家的推测的符合程度。中国对全球经济秩序的皈依到底意味着什么?将中国描述成“崛起的经济巨人”、“世界的加工厂”、“工业发电厂”是否合理?每一个形象的出现都包含了一种连接各个点的特定方式。这些方式正确吗?如果不正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连接它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涉及人们对中国的认识,更涉及他们对经济的基本理解。
  本章主要探讨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既不是20世纪的日本也不是19世纪的德国。崛起的中国绝非一个传统的超级大国—在不断提升科技水平的过程中取代诸如美国等国家的地位。
  第二,中国的情况也不是上述的反面,中国的出口型经济早就不局限在生产米老鼠玩具那样微不足道的操作层面了。中国的整个经济确实高度依赖出口加工,但是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出口加工绝不仅限于简单地组装进口零部件、贴上“中国制造”标签、再运到海外销售,并不是随随便便建一家世界级的大型工厂就能做到。出口组装型制造业既要求在公司层面拥有极为出色的管理能力,还要求在整体经济体制层面也要具备同样出色的能力,中国在这个行业能做得这么好,而且比其他所有国家都要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生产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甚至是迪士尼玩具,在当今世界里都不会是简单的事情。
  第三,发生在中国的这种全球性的生产活动,无疑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和技术升级,但是与此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带去了同样惊人的发展和升级。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释放了巨大的创新力量,这一点在美国以及美国公司最为显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台湾上班族去年人均读书10.6本 2011-02-16
· “农民读书月”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 2011-01-28
· 郑州首家“读书银行”开张 2011-01-28
· 2011年上半年推荐阅读书目确定 2011-01-24
· 《设计师不读书》 2010-11-0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十二五”开好局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通胀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杀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