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的这张报样是1982年12月10日《经济参考》(《经济参考报》前身)的一版,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靠近头版头条的位置有两枚篆刻印章,内容是“庆祝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以及“热烈欢呼新宪法庄严诞生”。1981年7月1日创刊的《经济参考报》正是以这种独特的形式第一次报道了两会。
当时《经济参考报》是我国唯一一家全国综合性经济类报纸。用篆刻的形式来参与两会、报道两会,在财经媒体的报道历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而关于这两枚印章的来历,据当年《经济参考报》的编辑记者回忆,那个时候《经济参考报》每天都有大量的读者来信,这两枚篆刻印章就是当时读者为庆祝两会专门给本报的投稿。
在见证两会的两枚篆刻印章中,一枚就是关于庆祝新宪法的诞生。而从整个修宪的历程中看,这次的新宪法具有法制“转型”的重大意义。
1982年,中国在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个年头,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原有的宪法也在许多方面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脚步。
正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时期,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布了新的宪法。而这部新宪法仅修改、讨论工作前后就进行了两年之久,这期间经历了两个“九天”的讨论和修改,以及一次全民大讨论。两个“九天”,一次是当年2月份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用了“九天”时间进行讨论和修改。另一次是当年4月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又用了“九天”的时间进行讨论。1982年的宪法是经过全民讨论,把党的主张和全民意志结合统一起来,重新制定的新宪法。新宪法的“全民大讨论”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影响之广,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历史上是空前的,足以表明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界人士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热情的高涨,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群众性法制教育。这场全民参与的修宪成果也是巨大的,针对草案中的具体规定的补充和修改就多达近百处,纯属文字的改动还没有计算在内。
1982年之后,宪法又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在不断契合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