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市场还不够成熟,市场主体还很弱小,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采购这样的政策来扶持。资料照片 |
记者日前在长三角地区调研时发现,各省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雄心勃勃,产业规模扩容迅速,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有望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市场尚需在政府引导下加快培育。
业内人士建议,政府的扶持资金要用在“刀刃”上,可通过政府优先采购等方式,“扶上马送一程”,促使新兴产业产品加快入市,实现产业化、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三驾马车”同步推进。
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2010年以来,长三角省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比如,无锡确定了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和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八大新兴产业。仅三个季度上述产业营业收入就达到2936.2亿元,增幅达29.9%。
在浙江,杭州、宁波等地正紧锣密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区。此外,浙江还把海洋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增长极。目前,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的“杭州湾新城”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规划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今年将完成政府和社会投资100亿元。舟山被确定为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一批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兴产业项目正在规划中。
上海近年来也一直将新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2010年1-8月,上海高技术产业(不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340.522亿元,同比增长33.93%,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近7个百分点。据上海市发改委称,2010年上海高技术产业全年产值达到6300亿元,略超历史最高的2008年的产值(6041.9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2%左右。
一些基础较好地区的新兴产业呈现快速推进态势。比如,作为上海传统的工业强区闵行区,2009年至2010年9月,合同吸收外资达到24.5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合同吸收外资的64.9%。该区负责人介绍,“将把充裕的流动性资本转化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在发展目标上,各省市也都“铆足了劲”。
上海市提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翻番,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0700亿元、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超过4300亿元,共计实现增加值约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
江苏省表态,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30%,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超过15%。
浙江省的目标则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30%左右。其中,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核电关联、海洋开发等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要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市场:前景诱人但需突破拓展障碍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堪称诱人。以太阳能为例,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根据各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对发展太阳能发电的目标之承诺,从2010到2020年,欧盟、美国、中国、印度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分别增加40倍、233倍、150倍和200倍。
业内人士分析,在生物产业,仅是小小的“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领域,估计还有90%以上的市场空间,“现在我们年销售1000多万元,将来几年能冲进一个亿。”无锡中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说。
尽管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还不够成熟,市场主体还很弱小,需要经过政府政策的扶持和促进,才有可能成长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新兴产业在与传统产业的竞争中总体还处于下风。比如,由于太阳能发电成本过高,使价格要比传统电价高一半以上,只能靠政府补贴才能进入市场,这也是我国目前90%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出口国外的主要原因。
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与质量处副处长刘华民说,一些节能环保产品,如果政府不首先采购、补贴,市场短期内很难接受。记者调研中了解到,新兴产业产品价格高企,部分原因是国外少数企业垄断了市场,部分原因则是产品处在产业化初期,成本、销售渠道等存在劣势,市场化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采访中不少专家建议,在增产能、促创新的同时,各地要大力加快新兴产业市场的培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阶段,要发挥我国政府采购的特有优势,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品及相关服务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就认为,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而政府必须出面,通过公共采购等形式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整个社会投入新兴产业领域。
政府采购:不能光顾“摘果子”也要“送肥料”
政府采购不仅对传统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因而,政府采购常常被视为提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一推动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还无法形成规模市场时,政府采购的介入能快速提升市场的总需求,从而起到市场培育者的作用。
纵观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政府采购都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没有政府采购的支持,这些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便不会如此迅猛,也难以取得今天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地位。
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为一项具有明显导向性和示范性的政策,政府采购是政府扶持产业尤其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这表现在:第一,政府的刺激措施能成功引导利润导向,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开发以及相应的生产设备上。第二,大量政府订货以及及时的用户信息反馈,使相应产业迅速积累了生产经验,改进了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性能,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吸引更多的新厂商介入,使得竞争愈加激烈,其结果大大加速了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第三,政府的合同适时地帮助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开发的公司解决了资金流动难题,降低了生产厂家的运营风险。第四,政府合同所规定的各种技术标准均高于一般水平,这种严格的条件加快了技术更新的节奏。
对我国来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政策采购如何为企业“雪中送炭”、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上舟说,政府采购要改变现在陈旧的观念,不能光顾“摘果子”也要“送肥料”。
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看来,对于政府采购来说,要把有限的政府公共资金用在“刀刃”上。他表示,要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在革命性技术出现的时候,大企业往往由于对传统技术的依恋和大量沉淀的资产拖累而犹豫,科技型中小企业却愿意以更高的热情,推进新的技术变革这些企业最需要政府采购“扶一把”。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湛则认为,政府资金既要直接投予项目,也要更多地投向“环境”,加大对孵化器等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