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源大省缺工总数达25万人
安徽省是中部劳动力资源大省,全省6700万人口中,长年外出务工人员约1300万人。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拉动下,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企业用工大量激增,这个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开始遭遇“招工难”。
在日前于合肥举办的“2011安徽暨华东地区大型人才招聘会”上,《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以往大型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相比,此次招聘会现场略显冷清,很多招聘台几乎无人问津。记者了解到,本次招聘会有700多家省内外企业参加,提供岗位3万余个。为了招揽人才,不少企业还集体涨薪。
“春节以来,我几乎天天参加招聘会,比应聘者跑得还勤。”安徽绿宝不锈钢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玉之说,我们公司现需50名工人,为了招到人,企业已经将试用期缩短至一个月,一线操作工人月薪已经提到了1600元,即便如此,也没能招够所需的人。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过50人的企业达2300余户,缺工总数达到25万人。今年春节后,全省企业还计划招工25万余人。
用工激增新生劳动力增量却减少
记者了解到,此次安徽出现的“招工难”呈现出结构性和行业性两个特征:一是普工,即无技术要求的工人或一线操作工难招,缺工企业招用普工人数占缺工总数的64%;二是缺工主要集中在服装(玩具)加工、机械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人数占比达72%。
以往大家印象中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为何会遭遇“招工难”?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刘晓燕认为,产业转移带来的用工需求激增和新生劳动力增量减少是主要原因。
根据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此前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省缺工集中在皖江城市带。“今年仅皖江城市带的32个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企业)建成生产,需要招用3万余人。”刘晓燕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后,随着企业扩大再生产、劳动者创业及返乡创业,这些都将带动用工需求激增,用工缺口还将不断增加。
而与用工需求增加相对应的,却是城乡新成长劳动力供给呈下降趋势。据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安徽省2008年新增108.9万人,比2005年减少28万人。预计“十二五”期间,安徽城乡新成长劳动力仍呈震荡下行趋势。
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多元化,也加剧了企业“招工难”。在合肥一家电器企业做质检员的王强,月工资达到2500元。22岁的他说,由于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工作压力很大,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活动。“与其他企业的员工相比,我的工资还有优势。但是,这么长的工作时间,谁能受得了?我也想换份工作了。”
如今,新生代劳动力已成为用工主体,在人力资源市场“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0%以上,他们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及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更加多元化。部分缺工企业工作环境差,用工不规范,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到这类企业,导致劳动力供需紧张。
此外,由于网络化建设相对滞后,公共就业信息传递渠道单一,很多都不能及时传达到基层农民工手中。同时,安徽劳动力人口多数来源于农村,其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多数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不能适应企业需要,造成劳动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原副会长程必定分析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仅用了50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年的发展历程,由此带来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转型,先进生产力得以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企业为实现批量生产,需要大批劳动力。而劳动者的技术形成、心理素质提升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是企业“招工难”的深层次原因。
“招工难”或将长期存在
全国青联委员、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永红说,我国产业是呈梯度转移的,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安徽面临着用工需求的日益增多。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安徽县域经济得以快速腾飞,也将带来大量劳动力需求,而新增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是呈下降趋势的,因此,长期性缺工或将不可避免。
据介绍,随着劳动力老龄化趋势的日趋明显,产业结构形成用工年龄需求与劳动者年龄结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据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1990年,安徽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4岁,而2009年,平均年龄则升至37岁。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刘晓燕说,从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招工难”可能不是短期现象,或将成为长期趋势。不过,她同时指出,目前缺工仍是结构性的,而且出现的“招工难”只是局部的。在“招工难”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城镇大龄失业人员和城镇化带来的大龄转移人员难就业,“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