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3月初即将在北京召开。此次全国两会除按惯例审议讨论“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和常委会工作报告外,很重要的一项议程是审查批准“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确定“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重点、重大举措等,敲定中国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 自1953年以来,中国已编制并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通过实施这些五年规划,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中国GDP增长速度年均超过10%,其中2010年增速为10.3%,达到397983亿元,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一个五年周期,“十二五”正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国际风云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发展更加引人注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21日召开会议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强调,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过去五年中国发展成绩卓著,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经济转型十分紧迫。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中国最高领导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去年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的主题首次在中国的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我们要解决长期经济问题,根本问题在于想办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点就在于提高技术、知识、信息这些生产要素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中国的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投入。未来五年努力建立“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创新驱动、均衡共享”的发展模式,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华丽转身”的核心。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还提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丁元竹认为,未来五年中央将更加着力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目标的提出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亮点。 “近年来,政府一直在不断提高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比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但在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比较完整、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还是首次。”丁元竹说,这表明政府对自身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目标。 丁元竹表示,财政体制可能成为阻碍政府加强社会建设的一个因素。财政收入的上移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可能使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税收返还和财政补助政策,为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物质基础。” 专家们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根本举措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从2008年初开始启动,历时两年半,上万人直接参与,并广泛征求公民意见。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各界的代表委员们将集中、深入审议讨论这份重要的五年规划,根据当前和今后的复杂形势建言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