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政策迟迟难出台
产销世界第一的尴尬
2011-02-24   作者:记者 孙韶华 实习生 刘坤领/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资料图片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处处长谢鹏鸿前不久透露,汽车“三包”政策目前正在进入深入研讨,制定可操作的细则规范,将有望在2011年上半年出台。
  就在此消息透露不久,一位接近国家质检总局的消息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都已经接到了国家质检总局下发的汽车“三包”规定征求意见稿,但正式出台时间并非今年上半年,而很可能是今年8月。
  为此,《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认为,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汽车“三包”政策应尽快出台,刻不容缓。这一政策的出台,可为越来越多的汽车消费纠纷问题提供依据,同时引领汽车厂商转战售后市场。

  业界高度关注“三包”政策能否顺利出台

  2010年中国汽车全年销量为1806万辆,稳居全球第一,在中国汽车业已经持续十年增长的态势下,旨在保证消费者权益的汽车“三包”规定迟迟无法出台,业界对于该政策此次能否顺利出台多予以高度关注。
  事实上,作为汽车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法规依据,汽车“三包”规定出台的消息流传数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不断加速,消费者维权的案例越来越多。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两旺,汽车投诉量增长也很快。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投诉14093件,同比增长51.1%,创历史新高。其中,因汽车质量问题产生的投诉占比55.5%。“三包”规定的缺失,使得消费者索赔无门、维权举步维艰。
  统计数据显示,汽车产品质量问题投诉占全年投诉量五成左右。消费者反映的汽车质量问题主要有发动机总成系统烧机油、异响、熄火;变速箱零部件磨损、损坏、漏油等质量问题。而由购车合同签订不规范引发的投诉占全年投诉量近三成。多表现为消费者常与厂商仅仅达成口头约定,没有任何证据辅助的纠纷。另外,与4S店等汽车维修服务态度、维修技术不到位有关纠纷,占全年投诉总量两成以上。近年来,汽车维修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一些汽车修理店和4S店的维修人员资质不够,车辆多次送修仍不能排除故障,以及诱使消费者更换零配件等问题十分突出。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得知,出现汽车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往往直面基层经销商,但经销商面对这些纠纷时,多采取直接把责任推卸给厂家的手段。于是“出了问题找厂家解决”,成为消费者收到的最多答复。

  汽车“三包”旨在健全法律制度

  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表示,问题的根源在于汽车没有“三包”的规定。汽车一直被排斥在商品“包修、包换、包退”规定之外,造成经销商、生产厂家以及消费者之间权利与义务不清。等到出现了问题,往往互相扯皮,推诿不决。
  某汽车知名网站此前针对汽车“三包”政策进行的业界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业内人士中绝大多数人认为,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汽车“三包”政策应在2011年尽快出台,刻不容缓。
  据了解,面对维权,消费者往往举证难。根据我国的行业管理惯例——“谁主张谁举证”,一旦消费者所购车辆的质量有问题,进行车辆检测需要花费高额的鉴定费用,然后经过复杂的申报程序。与普通商品不同,汽车拥有数万个零部件以及数量众多的供货商,维权举证操作十分复杂。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三包”规定的深层次意义并不是让消费者高枕无忧,而是在于建全产品责任的法律制度。这一规定将明确汽车行业生产商、销售商、维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制度化、规范化汽车产品的权责关系。以此为依据,质量问题举证、鉴定机构选择以及索赔流程等一系列在现行制度下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引领汽车厂商转战售后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制造水平的整体提升,国产车与进口车之间,合资企业各品牌之间,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之间,从整体上看差距不大,同一级别的竞争车型同质化倾向明显。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各企业都在服务上下功夫,国内某著名品牌高层曾说,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竞争已经到了服务战阶段,并且这种竞争还将逐渐升级。
  以全国各地“限量”治堵方案的出台为例,以往汽车经销商依靠销量来提升业绩的模式已然无效,汽车流通行业的营销模式、经营方式、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将面临重大调整和转变,售后服务市场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新商机和新战场。
  北亚车市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今后汽车市场的发展动力将从政策拉动变为竞争驱动,从注重增量资源转变为抢占存量资源的产值和效益。因此,经销商应该将重点从销售转向服务,以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扩展收入渠道。
  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汽车“三包”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能否提供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产品,售后服务能否让消费者更满意,将决定企业的生死。
  专家建议,经销商应该实现三个转变:服务主体由厂家转为消费者、经营策略由卖车型转为服务型、营销方式由等待顾客上门转变为主动寻找顾客,这样才能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完善和发展,汽车服务行业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自主品牌汽车份额提升不等于做强 2011-02-24
· 中国第三代汽车钢2014年前商业化运用 2011-02-24
· 乌拉圭产奇瑞汽车向阿根廷出口受阻 2011-02-22
· 比亚迪汽车大规模降价拼销量 2011-02-18
· 星马汽车入选安徽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培育计划 2011-02-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十二五”开好局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通胀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杀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