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数实现了快速、持续的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4.31%和32.79%。旅游总收入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23位上升到第16位,全省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11年贵州省旅游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一五”期间是贵州旅游业增长最快、效益最佳、发展最好的时期,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4.7%上升到约6.6%,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8.8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9.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从44.35万人增加到97.5万人。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介绍说,贵州近年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从2006年开始,采取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申报评选的方式,每年确定一个扶持重点,出台一个扶持文件,促进一个景区建设,推广一个重点区域,先后支持安顺、黔南、黔东南、遵义、铜仁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接待能力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全力“提速五年”,有力地推动了黄果树精品景区和屯堡文化开发,扩大了荔波自然遗产地的影响,树立了西江千户苗寨的乡村旅游典型,促进了遵义专业旅游城市建设,推动了铜仁梵净山景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与此同时,在“多彩贵州”整体品牌引领下,贵州各地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旅游。如贵阳市的“爽爽的贵阳·避暑之都”,黔东南州的“民族原生态·万象黔东南”、黔西南州的“山水长卷·水墨金州”,形成了重点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傅迎春说,“十一五”以来,贵州省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等的合作日益加深,全面启动世行贷款项目,世界旅游组织与国家旅游局支持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开发旅游手工艺品,与省内外一些大型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合作不断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