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地方版“国八条”细则陆续“浮出水面”。16日,北京版“国八条”细则落地,外地人购房须提供五年纳税证明等“限购”举措格外引人关注。笔者认为,与已经公布的一些地方调控细则相比,“京15条”可谓空前严厉,但要打破“越调越涨”的怪圈,除了政策设计到位之外,关键还在于政策的执行力。 自2003年以来,楼市调控政策可谓持续不断,但多数没有实现预期效果,几乎每轮调控过后都会出现新一轮房价报复性上涨,致使房价陷入“越调越涨”的怪圈。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是关键。落实调控政策,需要多方面努力,尤其需要地方政府的有力执行。此前,中央调控房价的决心并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回应和完全贯彻,严厉的调控政策多被地方政府敷衍、变通、弱化,令调控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地方政府扮演房价“推手”角色并非偶然。在视GDP指标为“生命线”的环境下,各地为确保经济增长,必然在楼市调控上“惜力”;更为重要的是,土地收入已成为地方政府严重依赖且最重要的财源,在权衡公共利益和财政增收上,地方政府很难选择前者。 这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端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土地出让收入为14239.7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3.7%。国土资源部的信息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土地财政”占全国财收比重高达33.75%。 调控政策遭遇“软抵抗”的情况,在金融机构中也时有发生。楼市高烧、房价飙升所带来的利润,致使部分银行“顶风作案”,通过采取降低首付、增加利率优惠幅度以及办理房贷返点等违规措施,吸引消费者办理房贷业务。 笔者认为,楼市历来是各方利益博弈的“主战场”,楼市调控必须清除既得利益者对调控的干扰。房地产业是个利益链错综复杂的行业,如若没有强有力的举措排除干扰,势必令调控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无果而终。 令人欣慰的是,从史上最严“国八条”政策颁布到沪渝房产税“靴子”落地,无不彰显中央调控楼市的决心和信心。和以往历次调控相比,不仅政策出台的时点前移至“两会”前,而且政策更加严厉,涉及范围更广。 更为关键的是,“国八条”进一步强调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同时强调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对于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不到位,房地产相关税收征管不力,以及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问题,也要纳入约谈和问责范围。 笔者认为,“国八条”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问责机制,强化了政策执行力,有利于保证调控效果不被削弱。对于各城市一季度要公布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也值得我们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