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艰难地“先行先试”
2011-02-16   作者:记者 吕晓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山西省阳泉市南煤集团投资2.4亿元建成年产2.6亿块煤矸石免烧砖厂,以煤炭工业废料煤矸石为主要原料,无需燃料,利用煤矸石自燃烧制成砖,每年可消耗煤矸石30余万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有效利用了资源。资料照片

    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在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说:“中央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煤矿“避让”石窟 “绿色”取代“黑纱”

  大同市是全国最大的动力煤基地,有“煤都”之称。大同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和600多年前的建都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始建于北魏年间的云冈石窟驰名中外,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云冈石窟周围分布着大小数十个煤矿,大量煤炭运输车辆从石窟附近的109国道驶过,对石窟造成了严重污染,许多石窟雕像被煤尘披上了“黑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同市投巨资对109国道进行了改线。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大同市对景区内部的一条车流量大的省道进行了改造,成为旅游专线。至此,“煤都”的旅游品牌得到了优化升级。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孟原生说,大同市优质煤炭资源已接近枯竭。近年来大同市实施“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战略,在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了第三产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旅游业逐步向支柱产业迈进。
  太原市曾有1200多个小煤矿,全市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问题曾经十分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太原市对按规定时限和标准完成关闭任务的县区给予奖励,每关闭一座奖励500万元。全市矿井由2000年的696座减少到2010年的53座。
  太原市市长张兵生说:“再不能前50年赚钱,后50年看病了。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对我们既是目标,更是现实选择。”经过几年的绿色转型实践,太原市“绿色文化”逐步成型,有58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0多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优质产品,涌现出了像太钢集团、西山煤电等循环经济先进企业,生物制药、新能源、环保产业等逐步成为太原市的经济增长点。
  2007年,太原成为全国第一家系统制定绿色标准体系的城市,2008年以来,太原市“绿色学校标准”、“绿色园区标准”、“绿色工业企业标准”等27个绿色标准正式颁布,成为全国拥有最多绿色标准的城市。2009年,《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太原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推动绿色转型的城市。
  “绿色转型”成为山西各地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山西重点煤矿企业的非煤产业销售收入也正在“赶超”煤炭产业。煤炭全行业在装备制造、汽车、交通运输、生物制药、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走出了多元发展的路子。2010年1至10月,山西省属五大煤炭集团累计实现非煤销售收入1609亿元,占五大集团总销售收入的55%以上。

  “煤炭基金”“反哺”“母亲河”

  2010年11月,山西省环保厅发布消息称,山西省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汾河上游水质首次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为20年来最好水平。这是2009年以来汾河的又一“利好”。2009年,汾河太原以上河段实现清水复流,湿地面积增加、地下水位回升,有的水源地升高16米。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这条纵贯山西南北的山西第一大河流、黄河第二大支流的上游有着繁茂的森林。在古代,上游的奇木古树能顺流而下运到晋南,古称“万木下汾河”。上世纪50年代,《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曲描绘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景象。但随着汾河两岸工矿企业的增多,这条“母亲河”逐渐被污染、干枯。
  2007年,国家在山西正式启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煤矿企业按吨煤提取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资金三项基金,为“反哺”支离破碎的生态环境奠定了政策保障和资金基础。山西省社科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宏英说,这项政策改变了过去煤炭开采只计开采直接成本,而对资源动用、生态破坏和安全成本不予计算的做法。
  “老账渐还、新账不欠。山西利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山西省发改委主任李宝卿说。
  2007至2009年,山西省共安排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13.4亿元,用于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支持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太原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10个中心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应急水源等六大水利工程、造林绿化工程、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循环经济项目等重点工程。山西还集中解决了煤矿采空塌陷区23万多名农民的住房安全问题和饮水困难。
  山西还通过摘“黑帽子”、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工业污染源关停行动、三高企业“末位淘汰”等措施,建立了各类环保、治污的责任考核、监督管理制度。临汾、阳泉、大同三个重点污染城市全部摘掉了“黑帽子”。2010年12月,山西已全面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并可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整合一个“废矿” “捡”回10亿元

  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是个建于1958年的老矿,上世纪末莒山煤矿加入兰花集团时上报说,井下资源已经“枯竭”。从2002年起,兰花集团开始组织人员技术攻关,对莒山煤矿进行复采。经过几年“刮锅底”式地复采,莒山煤矿累计复采优质无烟煤290万吨,每吨煤市场价达800至1000元,总价值达10多亿元。
  过去,山西许多中小煤矿的资源回采率只有15%左右,每采1吨煤要破坏和浪费近6吨资源,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20亿吨煤炭资源。很多小煤矿少投入甚至不进行安全投入,在矿难发生高峰期,山西煤矿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13起左右,几乎都发生在中小煤矿。2007年,全省乡镇煤矿的事故死亡人数占到全省煤矿死亡人数的70%,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17.8倍。2008年,全省乡镇煤矿的事故死亡人数仍占到全省煤矿死亡人数的61.09%,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7.25倍。
  2009年以来,山西在全国率先开展煤矿企业重组兼并,矿井数量由“十一五”末的4000多座减少到现在的1053座,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全省形成了4个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11个1000万吨级的特大型、大型煤炭集团。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重组整合后的山西煤炭产业正在实现“华丽转身”。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2010年1至11月,全省煤矿事故同比下降5%;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4.57%,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1982,同比下降了38.14%,远低于全国的0.727。2010年山西煤炭产量将达到7.2亿吨,比去年增加1亿多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十一五"山西环保投入千亿摘下污染"黑帽" 2011-01-13
· 山西2010年林业产值达到160余亿元 2011-01-13
· 山西"十一五"时期农村沼气用户累计达到70万户 2011-01-13
· 山西将以转型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10-12-31
· 山西:“十一五”重点工程投资4600多亿元 2010-12-3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王迎晖:连续降雪相当于一次加息·[思想]从进口产品量价看结构优化紧迫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