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照片 |
“做人的低调一如名字:外德人和;做事的高调一如角色:开路先锋。他是风险控制大师,融现代理念于机制创新,在健康金融的地基上助力基层、三农与民生,在海外能源的跑道上践行国家战略与远谋。”
办一个好银行——这是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的座右铭。自1998年受命担任这家正部级政策性银行行长以来,陈元始终坚持着这一信念。面对加入WTO所带来的金融全球化挑战,他又给这句话加上了新的定语——办一个国际一流的好银行。
从“政策性”到“开发性”
1998年,上任之初的陈元感受到身上的两重担子:一是必须保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融资支持;二是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头建立起市场机制。这种认知为日后国开行转型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国开行在成立伊始就带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鲜明烙印。“当时,国开行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担当起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融资拓荒者的角色,筹措资金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克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陈元这样评价。
众所周知,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国情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相对薄弱,需要综合性、可持续的融资支持。一个后起的新兴经济体,面对改革与发展这两大要务,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国家信用、政府资源这只“看得见的手”履行扶助引领的责任,促进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弥补“市场失灵”之困。
在此背景下,国开行的支持领域由国家重大项目拓展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融资推动市场建设和规划先行,逐渐把城市公共设施领域培育成为成熟的商业领域,并不断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县域延伸,使经济增长由重大项目单一拉动向城市化的全面拉动转变,成为中国中长期投融资领域的主力银行。
在此进程中,国开行悄然拉开转型之幕,渐次从政策性金融机构过渡到开发性金融机构。
所谓“开发性金融”是指国家或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具有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长期融资,同时以建设市场和健全制度的方式,推动市场主体的发展和自身业务的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
长期建设融资的“国家队”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只要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存在缺陷,就需要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金融风暴肆虐之后的美国,其实体经济亦苦难深重。美国总统奥巴马感慨于中国的新机场、高速公路网和高铁系统等基础设施之欣欣向荣,宣布投资500亿美元启动50多年来美国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尤为独特而紧要。长江三峡、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九铁路、秦山核电站、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大批为中国经济腾飞奠定基础的建设工程都离不开开发性金融的支持,风起云涌的市场总要有某种基础性的力量默默支撑。
中国的开发性金融在关系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长期融资主力银行的作用。
与此同时,国开行还把基础设施领域的经验,逐渐拓展到社会瓶颈和民生领域。“三农”和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低收入家庭住房、节能环保、教育、医疗卫生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越来越多地获得国开行的融资支持。
“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不但从事传统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而且通过市场化经营,开发性金融具有‘自生能力’,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开发性金融是传统的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和超越。”陈元说。
新思考
不辱使命,无悔征程。16年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融资从无到有,股市规模亦跃居全球第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上市。
作为开发性金融探索者和践行者的国开行表现令人称道。
“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很多人关心该怎样定义国际一流银行。我认为,衡量的标准在于:首先要健康,保持优质的资产,获得投资者的信任;还要对社会问题有客观、公正和深入的理解,为解决社会问题付出不懈努力,并获得公众的认可。”陈元对于现代金融开始了新的思考。
陈元日前在香港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时表示,截至2010年底,国开银行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贷款余额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6%,项目涉及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市镇设施、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他同时表示,“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化率将突破50%,2030年达到65%,继北京、上海之后,将涌现出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等6座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所产生的建设、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构成中国扩大内需的最深厚基础。
“国开行将继续发挥中长期投融资的优势,为促进中国城市化发展贡献力量。”陈元表示,下一步国开行将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继续探索以开发性金融支持城市化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促进城市化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