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处理好银行资本金补充与信贷扩张、银行体系风险防范与资本市场稳定的关系,防止年初信贷的非正常投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部署一季度工作时如此强调。具体落实到货币当局的日常工作中,这一目标需要如何实现呢?分析师认为,重点恐怕还在于平衡间接融资(信贷、信托等)。 市场今年的政策预期将更加复杂,毕竟社会融资规模一词的内涵丰富许多。但仔细分析,大项无非是信贷、信托、债券和IPO。回顾2009年和2010年的金融市场状况,2009年时,9.8万亿元信贷一枝独秀,而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萎靡;2010年则是在股市、债市复苏的同时,压下了信贷但涨起了信托,全年信贷增长近8万亿元,信托增长也超过2万亿元,由此看来去年实际的间接融资规模压缩得并不明显。而今年呢?由于提高直接融资水平是我们的长期目标,可预期的是,调控的重点仍在间接融资领域,仍是信贷和信托。 前期,不同部门在今年货币收缩力度上分歧较大,核心就在于“增长”和“通胀”两大目标的均衡。一种看法是,基于通胀和泡沫的压力,建议采取较大的收缩力度,另一种看法则是顾虑增长目标,认为信贷规模不宜大幅收缩。这可能是今年未见明确货币政策目标的原因。 但听话听音,从最近央行和国务院先后提及“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以及国务院强调“防止年初信贷的非正常投放”这两点看来,今年的新增贷款规模和信托增长将得到有效控制,这不仅仅在于监管层的窗口指导,还在于央行的动态准备金率、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率、拨备比和针对信托公司的净资本金要求等几项明确的数量工具。得出这一判断的逻辑在于,在主动收缩间接融资的同时,由于直接融资的提高,其增量部分将弥补信贷的收缩,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直接融资的效率高于间接融资,从而不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太大的压力。 不过,笔者不得不说的还有另外一点,如果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必须要向市场释放明确的政策目标。但是,货币流量统计指标的调整,对于明确今年的调控预期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意义。央行今年仍未公布一个量化的中间目标,不论是M2还是“社会融资增速指标”,只是在年度工作会后的新闻稿中笼统地表述为“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虽然,这一做法可以看做货币调控更加市场化、更加灵活,但模糊的政策目标也可能导致市场主体预期的紊乱以及对市场的冲击。 现在看来,在担忧增长回落、通胀预期仍高以及过热苗头初显的当下,货币当局的参照目标不妨转到CPI上,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而才能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