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企业家在公众眼中仍难以摆脱“暴发户”的形象。《2010胡润百富榜》显示,中国的亿万富豪数目已达55000个,资产超过10亿的富豪也达到5000人,超过50亿的有700人,而百亿富豪也有200人。另据《福布斯》统计,2010年,中国的亿万富豪总人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30多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开放和成长,国内迅速诞生了一大批以企业家为首的富豪阶层,累积的财富呈几何数字增长,但同时,由于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监管不严格等因素,一些企业家最终只是家财散尽,身陷囹圄,令人不胜唏嘘。
2010年发布的《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称,在155个案件中,除5件为企业家遇害案件以外,其余150件均为企业家犯罪案件。而在36例查明涉案金额的案件中,36人受贿、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共涉及金额34449万元,人均957万元左右。
尽管有关企业家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但非议总是多于褒扬,负面新闻总是多于正面新闻。2010这一年,企业家麻烦不断,比如唐骏的“学历门”、陈发树的“三黑门”、郭台铭的“跳楼门”等等;这一年,国美董事长黄光裕与经理人陈晓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战殊为激烈;这一年,还发生了多起涉及同行业恶性竞争的事件,比如蒙牛伊利战、腾讯奇虎“3Q”大战、当当与京东图书大战等。
上述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企业家商业伦理的拷问。耐人寻味的是,“2010中国500企业家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报告”指出,公众形象满意度排名靠后的是:新华都集团总裁唐骏、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等。
其实,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企业家本不应背负如此多的骂名,反而应受到尊重,因为他们开办了企业,上缴了利税,创造了就业,做出了贡献。但在当下中国,企业家让人“又爱又恨”的形象似乎又顺理成章,因为社会处于剧烈转型时期的特征就是,既提供无穷的机会和可能,也埋下无尽的挑战和风险。
做大做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不过,追求利润不应该成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企业家还应关注人的价值,强调对消费者、对员工、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尤其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企业家更应顺应潮流,有所作为。这是因为,单纯追求企业利润的人不能被称为企业家,只能叫“商人”。
在复杂的2010年,尽管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走得十分稳健,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长期以来所面临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下一个五年,乃至几十年,加快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方面的转型仍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莫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转型之于中国,就是要改变中国经济一直以来对低成本资源和高强度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从而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经济转型和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转型之于企业家,就是要强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让企业家充分考虑到企业行为所带来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生态代价与社会代价,将这些社会成本内在化,并自觉地运用高新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经济转型与企业家的契合点还在于,转型是一个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正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转型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企业家及其领导的企业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者,推动中国经济一步步地走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