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战斗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不仅让广大军迷朋友们欣喜若狂,也让所有希望国家强盛的中国人感到欣慰。笔者认为,在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今天,要实现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应该对“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赋予新时代的新意义。
回顾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发展军事工业的不同模式所带来的不同结局,或许能得到有益的启发。当年,美苏两国都为军备竞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笔者不能从导弹、飞机、坦克和军舰的数量和性能等方面,精确判明当时美苏两国军事力量的短长。但总的说,双方算是旗鼓相当,由此才能实现“恐怖平衡”。在航天技术方面,苏联至少还曾一度领先,加加林少校比美国人更早上了太空。
但是,在大力发展军工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同时,如何促进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双方的差距就实在是太明显了。战后几十年,美国人保持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从朝鲜、越南,到中东、阿富汗,直至欧洲的科索沃,真刀真枪地杀伐征战,几无宁日,可国内经济总体而言仍保持着稳定较快地发展,百姓实际生活水平远高于世界其它大型经济体。
苏联的人口、自然资源绝不输于美国,更不能说曾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伟大苏联人民不是勤劳智慧的人民。可为何在整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民生方面与美国的“和平竞赛”输得很惨?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两国在发展军事工业和军事技术的模式或体制方面不同,也可以说是没处理好“军民结合”问题。
二战前,美国政府采取“孤立主义”的对外政策,军事工业不发达,民用工业自大萧条后也一直萎靡不振。美国参战后,工业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不仅政府兴建了大批军工厂,民间企业也加班加点赶制军工订货,整体经济迎来空前的战争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甚至有所提高。冷战开始,军工行业继续成为支持美国经济繁荣的重要角色。但是,美国政府廉价出售或租借出了战时建立的国有军工企业,由私人企业承担起包括武器在内的,绝大部分军需产品的供应,许多尖端军事技术研发任务也交由私人企业和私立大学承担。艾森豪威尔在其竞选演说中表示,“任何一项国家建设事项,只要私人企业能够有效完成的话,我们决不去承担。”
军事采购,为私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订货和丰厚的利润,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繁荣。同时私人企业在完成军事订货过程中积累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经验也很快应用于这些企业的民用项目上,使美国在很多民用高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早在50年代,中国就提出了发展国防工业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当时的“民”字,更多是指“民用”,即军工技术和国防设施要兼顾民用的需要。如今,促进中国整体经济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越来越多地落在民营企业身上了。笔者认为,“军民结合”中的“民”字现在应该更多地解读为“民营”,即为民企参与包括武器装备在内的军事项目的生产与研发创造条件。据媒体日前报道,国家有关部门最近已经发布文件,鼓励“民企参军”。如果有条件的民企能在军工领域得到新的发展空间,那将是一件即能强军又能富民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