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目前,各地相继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多个省区明确提出GDP总量或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10%、12%、13%甚至5年翻番的目标。
报道引发广大网民热议。有网民认为,新的“GDP升级大战”如果不及时遏制,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就可能落空。一些地方希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总量“做大”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高目标中显露的经济增长“急躁症”需引起警惕。
GDP崇拜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如果各地对于‘十二五’的理解依旧停留在GDP增速翻番的层面,只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不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上下工夫,不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上有实质的举措,不在改变收入分配的严峻失衡上迈出实质的步伐,不在关键领域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型上有所交代,就会如温总理所言的,之前经济改革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新浪网博主“马光远”认为。
网民“刘毅”说,在一些地区的“十二五”规划蓝图中,GDP增长目标雄心勃勃,而且非常具体。这让人不由得担心,现实中不计代价、不计资源环境成本的发展方式仍然存在,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GDP增长,代价过于高昂。
有网民认为,铲除GDP崇拜之难,并非难在某种落后的发展观念过于根深蒂固,而是难在这是一场事关全局的利益调整,必须在制度导向上下力气重新调整既有利益格局,在政府职能转型、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地方税收来源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改革和纠偏。
应破除单纯GDP政绩考核
“引导地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更加侧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优化,更加注重民生,关注百姓的生活质量,可以使地方官员将心思用在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上。应尽快制定出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考核体系及其实施细则,使地方领导干部从GDP考核中解放出来,从加快发展真正转向科学发展。”一位新华网网民说。
凤凰网的一位网民认为,好看的GDP终归要化为真实的幸福感才有意义。有价值的GDP,应当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GDP不能反映公共服务,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存量财富的增长,也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进步、生活水平乃至资源环境的变化。一句话,GDP不能衡量很多东西。但现在的干部考核基本上还是主要看抓GDP的能力,今后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时候,不只是要看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
应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有网民认为,“十二五”作为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承前启后的五年,其历史使命极为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败直接决定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决定着中国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可谓生死攸关。面对经济社会领域的这场深刻变革,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各地政府的自觉行动。
一位新浪网网民认为,“十二五”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五年,其使命在于对过去过于追求GDP增长的模式进行纠偏,使政府告别“GDP崇拜”,真正回归科学发展,重视民生,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建立一个真正的科学发展的社会,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实质性的推动,产业升级能否有实质性的举措,收入分配继续恶化的态势能否真正遏制,发展模式的转型能否正式启动等,远比GDP翻番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