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区气候造就了贵州独特的“立体农业”优势,但“有贡品、无商品”曾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贵州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正逐渐形成。
“这个高淀粉红薯真是好,以前只能喂猪,现在成了宝。”贵州省铜仁市和平乡村民罗新菊说,今年她家仅卖红薯就超过1万元。
铜仁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以“优质米,淀粉薯,生态畜,特色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一些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一大批农头企业和各种农村中介合作组织相继产生,农业产业化正悄无声息地走向成熟。
铜仁市农业的发展只是全省农业产业化得一个“缩影”。《经济参考报》记者从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了解到,“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确定的在全国农业具有比较优势且具有大规模生产基础的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等六大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目前,贵州畜牧业产值约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茶园面积已达283万亩,其中20万亩以上的茶叶县3个、10万亩至20万亩茶叶县3个,遵义、铜仁、毕节3个100万亩茶叶带正在加快形成;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居全国第三位;精品苹果、火龙果、时令水果等发展“提速”,仅2009年在“贵广两路”沿线种植水果8000多万亩;2009年蔬菜贵州蔬菜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农民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达466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