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令哈市郊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盐田。 记者 骆晓飞/摄 |
亿万年的造山运动和印度大陆板块的碰撞,造就了高寒荒凉的青藏高原,但也留给中国一个集中了盐、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丰富资源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
近年来,拥有“聚宝盆”的青海省加快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资源,着力构建资源型特色工业体系,逐步探索出了资源综合利用的路径。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和探索,柴达木资源开发由过去的单一挖资源向发展循环经济提升。
从单一开发向综合利用
位于柴达木盆地、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其各类资源总量达601亿吨。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盐湖集团的前身——青海钾肥厂就已在这里开发钾肥资源,但是受技术条件和发展阶段的限制,一直以钾的开发为主,大量的钠、镁、锂等伴生资源都被当作“废料”排放。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100万吨钾肥项目”的建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百万吨钾肥生产能力的国家,与此同时,大量伴生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也更加严重。据介绍,每提取1吨的钾肥(氯化钾)就要产生大约3.5吨的氯化钠、15吨的氯化镁和众多其他伴生资源。
如何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成为迫在眉睫的最现实问题。
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首批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此为契机,进入“十一五”后,青海盐湖集团在钾肥开发积累的资本和经验基础上,先后启动综合利用一、二、三期项目,拉开了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从单一取钾向综合利用、构建循环型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序幕。
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再利用”
2010年10月,“100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在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上正式投料试车。
“这一项目的建成首次实现了盐湖资源与天然气资源、煤炭资源的有效结合。标志着盐湖资源开发由单一的钾盐生产向钾碱结合、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转换。”青海盐湖集团副总裁谢康民说。
谢康民介绍,“100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工程共分三期进行,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以氯化钾和氯化钠综合利用为主,建设完善的基础盐湖化工体系,三期以金属镁一体化的开发为核心,建设一个集有色、煤焦化、氯碱化工为一体的大型产业集群。
记者在柴达木采访时了解到,不只在察尔汗盐湖,也不仅仅是盐湖集团在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迈出了探索资源型循环经济之路的步伐,在整个柴达木盆地,通过延长产业链来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的方式正在在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
以资源互补和产业间融合推进“资源化”
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锡铁山镇,年采选矿石能力超过150万吨的西部矿业锡铁山铅锌矿是国内最大的铅锌原料生产基地之一,这个企业除生产铅精矿、锌精矿外,每年还会产生10多万吨尾矿硫精矿,20多年来,大量的硫精矿尾矿堆积如山,污染环境。
为了处理尾矿污染和浪费的问题,当地政府于2007年引进了产业关联度极高的青海创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选矿尾渣制硫酸、磷酸一铵项目,不仅全部消化掉铅锌矿当年产生的尾矿,而且消化了一部分以前堆积的尾矿,同时还带来了数十亿元的工业产值。与此同时,一个由采选矿、硫酸化工、化肥和水泥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网也应运而生。
在青海创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厂区,记者看到了一幅清晰地标明了产业链流程巨大的规划图案:利用尾矿硫精矿年生产硫酸15万吨,再以硫酸为原料生产15万吨磷铵,同时,还可以提取3.2吨的生铁……
与青海创新公司利用西部矿业锡铁山铅锌矿尾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相类似,位于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市的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利用纯碱蒸氨废液生产氯化钙系列产品的模式也是一个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示范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今日的柴达木盆地,像青海创新和青海金锋实业这样发展模式已不鲜见,通过加快产业融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柴木盆地内资源开发正在由粗放型向综合利用转变,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