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台特玛湖烟波浩渺,当记者行车穿行于218国道的恰拉至若羌时,诧异于突然从公路两侧冒出的一片蔚蓝。谁也没有想到八年前在“死亡之海”——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上修建起的国道今日会变成如此一条宛若漂浮在水上的绸带。
台特玛湖是塔里木河的尾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公里长的河道断流,台特玛湖也就此干涸。
而眼前,这将近20公里、如诗如画的“水上公路”正是近十年来,塔里木河治理的最好见证。
十年治理从“无”到“有”
全长1321公里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南疆人民的母亲河,流域面积相当于江、浙、赣、闽四省的总和。她沿途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曾经孕育了罗布泊、楼兰等一系列灿烂的文明。
然而,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加上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致使多条源流相继脱离干流。
十年前,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亲临新疆视察,在目睹过一片片废墟,一条条干涸的河床后,即下决心治理塔里木河。半年后,在他主持的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议上批准了十年107.37亿的塔里木河治理方案。也就是从那之后,“塔河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十二个字刻在了新疆未来十年发展的版图上。
十年间,静静流淌的河水见证了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覃新闻局长介绍说:“截至目前,塔河治理已累计完成中央投资92.79亿元。累计完成高标准节水44万亩、干流输水堤600余公里、拦河枢纽3座以及管理道路450余公里等工程,完工项目已实现年节增水量25.9亿立方米。这些全都是十年塔里木河上见证从‘无’到‘有’的生态治理工程。”
2009年,位于沙雅县境内的塔里木河大桥在宽宽的河床上横跨而起。关于这一点,牧民艾姆艾尔的感触最深。他家住在塔里木河的南岸,每次赶上羊去县里赶巴扎都要过塔里木河,“水多的时候要等大船,经常要等上一、两天才够人数渡河,来回还要200多元的船费。”而现在过河,他只需骑上摩托,二十分钟就能到达彼岸。
“绿色走廊”扼制两大沙漠“握手”
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间的塔里木河是防止两大沙漠完全合拢的一个绿色隔离带。
而塔里木河治理的初衷也是希望透过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生态治理工程,挽救残存的胡杨林和栽种新的防沙林带,完全打通这条“绿色走廊”,从而阻止两大沙漠“握手”。
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都在于使塔里木河干游上中游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下游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塔河治理十年来,通过先后11次向下游生态输水,结束了下游河道连续干涸近30年的历史,使下游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同输水前相比,下游距主河道1公里以内的地下水位由至地面7米以下回升到2至4米;河道两侧植物物种由17种增加到46种,天然植被恢复面积达27万亩,植被盖度增加最高的英苏一带增量达5倍以上;沙地面积减少了50万亩,塔克拉玛干、库鲁克塔格两大沙漠合拢的趋势得到有效扼制,治理前218国道尉犁到罗布庄段197处经常被沙埋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大量的盐渍化耕地得到改良;以往难觅踪迹的野生动物也已常见。
同时,随着干流42座生态闸的相继建成,通过生态闸有的放矢地向沿河林区泄洪,初步改变了沿河林区长期依靠汛期洪水无序漫溢灌溉,水量分布不均、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状况,有效扩大了林区过水面积,提高了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使干流上中游林草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河道两侧已有相当数量的次生苗出现,林草覆盖面积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
对当地牧民来说,单位面积的产草量增加,当地农民在调查中当地人称为“黑风暴”(瞬间最大风速19米/秒以上)的天数明显减少。
观念更新促经济发展
“观念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尉犁县农业局局长,李忠在谈到塔河治理给当地发展时这样总结。
尉犁县处于塔里木河下游,是最缺水的,几年前曾经有科考队来南疆考察,当时的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尉犁县的胡杨成片死亡,风沙大。李忠说:“不要说是搞好农业了,即使生活也得不到保障啊”。
近年来,由于塔里木河的治理,重新留下来的河水使得两岸的胡杨再次焕发生机。这一切,居住在下游的人们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不能节约用水,失去的就是自己的家园。”自那之后,尉犁县大面积推广高标准的节水灌溉“这样,不仅节约了用水,还带动了人民增收。”李忠说。
由于观念的更新,体制的推动,原本隶属于新疆生产兵团管理下的大西海子水库于今年开始退出农业灌溉,向生态水库转型。“在塔里木河流域内,这些重要控制性工程的调度管理权交接,在塔河治理十年中是意义非凡的,意味着一个新的开端。”覃新闻感慨地说。
然而,正如朱镕基在十年前提出的那样,“塔河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下一个十年,甚至百年的继续治理以及维护。
“塔里木河啊,故乡的河,你用乳汁把我养育,母亲河。”届时,祖辈的孩子们将不用再在歌声里追忆那条故乡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