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继往开来 迎接挑战
2010-12-22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

 

 

 

2

 

 

3

 

 

 

 

简讯

 

 


2010-12-22来源:经济参考报


  

  

 

 

 

 

 


4

 

 

 

 

 

 

 

 

 

5

6

7

 

 

刘林参加APEC会议并访问秘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民办高校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高中生生源逐年减少,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减,导致目前民办高校招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多数民办高校只完成招生计划的50%左右,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只完成招生计划的一到二成,其办学之艰难可见一斑。
  面对如此严峻的招生形势,北京城市学院却如期完成了每年6000名的招生任务,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北京城市学院在傅正泰先生的带领下,未雨绸缪,提前预见,提前布局,靠其多年积累的品牌知名度、逐步完善的师资队伍、灵活的专业设置、连续10年97%-99%的高就业率,顺利地完成了平稳发展,并表现出强大的办学生命力和适应市场的竞争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许。

  引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从1984年傅正泰从清华大学出来亲自创办了北京城市学院的前身海淀走读大学以来,北京城市学院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26年历程。海淀走读大学是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公助性质的专科学校,以民办体制创建和运营,并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海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吸取了重点高校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996年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试点高等职业教育,成绩突出,受到国家的奖励和表彰。2003年4月,有关部门决定撤销海淀走读大学的建制,在海淀走读大学的基础上成立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城市学院成为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2007年北京城市学院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评审,再次推动了学校的本科教育迈上新台阶。
  20多年来,伴随着艰辛和汗水,伴随着执着和追求,傅正泰靠借五万元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励精图治,发挥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创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最成功的代表之一,成为民办高校领域里的一面旗帜。
  北京城市学院作为一所教学型大学,以城市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准则,以培养工程师、项目经理为代表的技术应用型高级实用人才为目标,设有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软件与信息管理、生物医药、国际语言文化、艺术、现代职业、成人教育、高教自考等10个学部,现共开设25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11000余人,同时开设81个专科专业,学校现有计划内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作为全国民办高校中较早的二类本科院校,北京城市学院超前把握经济脉动,研究市场需求,与行业企业联手,打造名牌专业。
  首先,学校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围绕计算机网络、光盘与多媒体、生物工程技术、电子一体化、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科技成果转让、互联网信息处理、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新领域等开设了一批专业。其次,围绕首都的各种人才需求,设置了金融、证券、保险、秘书、(多种)外语、注册会计师、物业管理、社会工作与保障、形象设计、家政管理等专业,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再次,围绕文化需求,设置了艺术、表演、舞蹈等专业。学校立足于培养高科技、高文化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充分体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先进性、灵活性,并随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服务于首都经济的发展。
  名牌重点专业的建立,背后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学校充分利用中关村地区教育资源密集的优势,借助清华、北大、人大、北航、科大等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了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目前,学校自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兼职教师2000余人,专任教师中69%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博士学位。本校专任教学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师资力量的多元化为日常教学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质量保障。
  学校还秉持“立足我校、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工作,积极拓展国际交流的新领域,先后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匈牙利、日本、韩国等二十几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各类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开拓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也加强了与世界知名高校的联系,推动了校级合作与交流。建校以来,学校共派老师和学生1000余人次,前往3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留学、考察访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展览、学术会议。应邀前来讲学、进行学习交流的海外学者及专家近百余人次,接待的境外代表团组累计150余个,共计1500余人次。学校还和美国、英国等国产业界建立了长期联系,在校生赴外带薪实习和境外就业项目成果卓著。
  成熟壮大起来的北京城市学院,现已今非昔比。1984年学校创办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先后租用成府小学分校、万泉河中学、双榆树二中、地质附中等校舍。90年代初,在海淀区政府的帮助下,征用了现为校本部的土地,并于1992年开始建设自己的教学大楼。经过20多年的建设,北京城市学院已有一个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校园占地面积550亩,学校资产总值10余亿元。

  找准定位正确认识大学的培养任务

  多年来,傅正泰先生把所有的精力不仅放在了北京城市学院的发展壮大上,而且不断总结古今中外先进的办学思想,不断研究中外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民办教育如何继承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遵循正确的办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推动民办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西方国家对大学的理解和中国不同。在英语中,大学被称为university,词根是universe,代表宇宙、包罗万象的意思。把大学称为university,含义是研究宇宙、研究包罗万象的知识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研究科学、学习科学知识的地方,注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客观未知世界的探索。至今一些国家仍然按照大学的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的多少、科研力量的强弱来作为大学优劣排名的主要依据,就是这种思想认识的表现。
  西方文化对知识的追求和研究,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他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发达强盛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汉语中,“大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四书之一的《大学》,是与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答疑解惑的“小学”相对的学问,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称之为大学。《大学》一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阐明和学习光明的品德,在于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在于使社会和人的道德达到和保持最好的境界。
  傅正泰认为,《大学》作为中国古代典籍名著,“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它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之深,已潜移默化,遍及至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扎根于每个人的心里,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时间之长,已绵延五千年历史直至今天。《大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推动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大学的两种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进步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片面强调其中的任意一个方面都是不对的。
  大学,首要的要求是“修身”,即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一日三省吾身”。大学之道以修身为核心和根本,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先修身,而后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大学》中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以及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现在,人们把高等教育称之为“大学”,这就是要求学校继承和发扬古代传统文化对教育的要求和思想。事实上,中国的大学教育历来强调如何做人做事,强调道德品质,强调人对社会所负担的责任。历史上岳飞精忠报国的壮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明末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现。过去的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都把培养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优秀人才作为自身的办学目标,许多革命老前辈都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和影响,他们提出了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华民族之所以至今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依靠的就是中华民族内部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虽然我们也经历过屈辱,但最终都会团结起来,迸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使中华民族昂首挺胸站立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国内一些学术机构也曾根据西方的标准衡量国内大学。傅正泰先生认为这会在社会上产生许多误导,必然引起争议。
  对于北京城市学院来说,首先要对学校有正确的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其次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正确的培养方案并贯彻执行,对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教育和要求。根据北京城市学院自身生源的特点,并不适合做包罗万象的科学研究,不能把培养目标瞄准科学家,不能走精英教育之路。因此,学校成功定位于培养工程师、项目经理为代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同时,又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既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美德,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成果。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办学之路,也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高就业率是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具有独立设置的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学校160多所,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民办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北京城市学院作为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7%-99%之间,在北京市高教界享有很好的口碑,什么原因使其具有如此高的美誉度呢?
  傅正泰介绍说,这几年学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但就业始终很好。跟踪调查表明,79.3%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好”和“比较好”的评价,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待遇、升迁、发展等方面综合满意度也在75%以上。
  就业率作为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该是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是学校多年来坚持革新办学理念,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改善办学水平的必然结果。
  首先,高就业率得益于北京城市学院的专业设置是动态的,专业密切适应社会需要,并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学校全面制定就业优先的指导方针和管理目标,以能不能保障就业、是否有利于就业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变原来“有什么教师办什么专业”为“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办什么专业”,并根据就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格局。
  学校通过就业需求调查,拟订报告计划,专家委员会评审等一系列环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度。为走在“需求”的前面,学校提出要站得高、看得远、眼睛向下看,力求从首都经济走向以及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职业发展变化来把握就业趋势。现在学校三分之一的专业是高新科技专业,由于开办早,不仅就业好,而且抢先占领了市场。同时还特别注意研究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还结合北京作为首都的地区特点,突破了职业教育主要局限于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大框框,大力开辟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新领域,完成了“升级换代”,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
  其次,学校认真研究专业内容中哪些知识、哪些技能是社会上最需要的,并坚持“少而精,拿到手”的原则,取其精华,采取措施让学生学懂、学会,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需要的专业知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这无疑也增加了学生胜出的机会。
  第三,学校长期以来非常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他们不是把职业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从入学时傅正泰校长亲自主讲的校训教育,到班主任带领下的各种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始终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活动中,成为北京城市学院办学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通过与社会的接触联系,学生明白了自己担负的角色和责任,早早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从北京城市学院走出去的学生作风正派,踏实肯干,热心公益事业,又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自然能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第四,学校为保障就业优先的原则,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道路,建立了适合校情的就业工作模式。比如制定了招生计划和就业情况挂钩制度,以就业工作为重要指标考核干部、评定职工奖金等制度。学校各专业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实行动态管理的机制,同时建立了重心在下的校、院、班三级塔型管理体系。班主任作为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纽带,负责联络、指导、推荐等。校院二级“就业办”集中精力抓管理,抓就业信息收集,抓稳定客户源建设,并把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观、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就业技巧、职业准备的教育和培养贯穿在三年学习的全过程。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通过职业调研、岗上培训、英才报告、职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和“先就业后择业”、“先基层后发展”的职业生涯设计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培养起来。
  学校通过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社会化办学资源网络,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就业工作。通过合作、聘请等方式引进知名职介机构、权威专家入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求职辅导、职业资格培训、形象设计、素质测评等,提高了就业指导水平和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同时积极与多家人才中心合作,在学校进行工作总结,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推荐、政策咨询、人事代理等一条龙服务,使毕业生就业市场由校内逐步向社会化过渡。为拓展就业渠道,还积极尝试与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开展派遣式就业方式的新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

  新老交接实现学校的平稳过渡

  2008年底,一场大病突袭了傅正泰这位70多岁的老人,他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安心养病。病床上的他,除了每天阅读关心国内外大事外,就是酝酿北京城市学院未来如何发展,在他的心目中有两件事情需要做好,其一就是新校区的建设,其二就是推出接班人,实现新老交替。这两件事关系到北京城市学院的未来,对他和学校都是一次很大的考验。
  学校早在2004年就开始征用昌平区南口镇500亩(一期)建设的主校区,因为北京近几年地价的不断飙升,预计将投资15亿元人民币,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民办高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老一辈创业者要退下来,给年轻人提供发展舞台的时期。对老一辈来讲,要看到教育是人民的事业,应该使人民的事业能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对年轻人来讲,不仅要看到老一辈创办学校的艰辛、挚爱和眷恋,还要尊重老一辈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使其能够继续发展下去。老一辈要有正确的看法,年轻一辈也要有正确的态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使事业长期地发展下去。而民办学校的人才相对于公立学校来说比较少,所以也应该早做安排,早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并妥善地处理好各种矛盾,使年轻有为的接班人能够顺利交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矛盾,实现平稳过渡,这对于民办学校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2009年,考虑到健康因素,傅正泰辞去了北京城市学院校长一职,专注于新校区的建设。接过旗手的新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是他一直看好并培养多年的刘林同志。刘林同志虽然年轻,但不负众望,目前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生机盎然。
  傅正泰告诉我们,刘林现年38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毕业,1995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城市学院工作,历任教师、信息学部主任、校招生就业办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等职,是一位既精通教学,又擅长管理,还懂市场经营的难得的人才。
  刘林在人民大学读书期间的经历以办各类培训班、考研班而闻名,成为当时人大有争议的人物,引起傅正泰的关注,而傅先生的创校历程也深深打动了刘林。在民办教育广阔天地里去创业,去为更多有志青年创造升学、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改变命运,振兴国运,抱着这种信念,刘林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之中。
  当时,由于民办教育还不为社会所认可,职业教育更是被家长学生看不起,学校发展的环境、市场需求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在傅正泰等领导的支持下,年仅24岁的刘林就担起了全校招生、就业和对外宣传、联络的重担。他带领招生就业办的同志,从打开就业这个“出口”入手,把毕业生作为学校最好的口碑,通过深入用人单位宣传、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建立行业产业大企业稳定客户群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使学生“不仅人人毕业有工作,而且有一份好工作”,经过几年苦心经营,海淀走读大学在社会上声名鹊起,在实践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几年下来,在校生由1000余人增加到28000人,创造了一个民办院校持续高速发展的奇迹,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民办大学的一面旗帜,受到首都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作为外事接待的重要窗口,几年来,城市学院先后接待联合国及二十多个国家的高层政要、校长访问团,为我国民办教育界赢得了许多荣誉。刘林同志在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做出了令人敬佩的成绩,被公认为全国民办教育界的代表人士和领军人物之一。
  寒来暑往,刘林在北京城市学院工作了14年,不仅在学校二次创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广大教工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在2009年学校党代会选举中,选举党代表、党委委员、党委书记,他都是全票当选。在新老交接大会上,当傅正泰、刘林这对特殊的“师生”双手紧紧相握,在场一千多名职工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这既是对老一辈创业领导人的钦佩与肯定,也是对新一代开路领航者的信任与希冀。
  我们有理由相信,接过北京城市学院这所引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大旗的新的领导团队,一定能够继续扛起这面大旗,开拓新的局面,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山东泰安远程教育进村入户成农民科技致富“好帮手” 2010-12-21
·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2010-12-21
·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 2010-12-06
· 中国人急需情感教育 2010-11-29
· 财商教育和自主理财的重要性 2010-11-1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张健:保障基本民生政府责无旁贷·[思想]孙兆东:CPI“破5”缘何加息迟滞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