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周二公布的一份会议纪要称,在中期内,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有理由扩大资本账户的开放,以便加强公司和住户部门从事长期贸易和从金融全球化中受益的能力。这份名为《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的纪要,其主要内容介绍的是央行和IMF在10月18日联合主办的研讨会上的讨论,以及与会者达成的共识。
这次研讨会的与会者包括央行官员及部分IMF成员国的高层官员,其中包括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纪要显示,与会者呼吁建立一个界定宏观审慎政策及执行政策的“明确框架”,一些与会者还敦促各国央行将整体金融稳定纳入考虑范围,调整本国通胀目标。需要更好地了解“宏观经济—金融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把这些关系的主要特点纳入其标准的货币政策分析和预测框架。与会者一致认为,需要做出专门的治理安排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
纪要显示,与会者讨论了中国的资本账户制度。他们注意到,事实上的制度要比法定制度宽松得多,而且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各种限制措施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仅有的主要限制是针对在中国进行的证券投资和对中国企业的外币贷款实行的限制,对外资企业的限制要宽松得多。与会者认为,中国可逐渐实行资本账户的充分可兑换,使环境对于企业和家庭都充分透明,而且行政措施将逐渐让位于更为透明的价格措施。
不过,纪要同时显示,与会者认为,在当前环境中,资本流动暴增暴减周期对稳定的影响可能更为剧烈,原因是发达经济体高度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很可能促使更多的资金涌入新兴市场国家,从而有可能在发达经济体的状况最终正常化时甚至触发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因此,考虑到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原罪”,当资本流动逆转,本地货币贬值时,过高的汇率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严重问题。与会者认为,这一情况意味着,控制资本流入的措施很可能是有道理的,在某些情况下是管理流入激增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的政策工具组合的一部分。
与会者同时讨论了资本大量涌入亚洲地区的更广泛背景,并讨论了政策制定者们如何看待各项挑战,与会者认为,为了应对流入激增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灵活地运用手中掌握的所有政策工具。有关工具包括:货币和汇率政策、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在这类政策中,资本账户管理可以发挥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