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破五”引“加息之辩”
2010-12-13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以来新高。这个涨幅让不少机构和专家感到意外。不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官员随即表示,“破五”纪录有望成为年内高点,12月物价涨幅有可能回调。与此同时有关加息的争论也更加激烈。

  食品类对CPI上涨贡献率达74%

  业内人士一般认为,CPI同比增幅在0~3之间是正常的价格波动,3~5是温和的价格上涨,5以上需要密切关注,10以上则是恶性通货膨胀。今年我国1~11月CPI同比涨幅已经是3.2%,年初的预定宏观调控目标是3%左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3%稍稍过一点应该也还在调控目标的范围之内。
  盛来运说,11月CPI涨幅较大主要源于食品、居住类上涨幅度比较大。数据显示,11月,食品类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是74%;居住类价格在11月同比上涨5.8%,拉动CPI上涨0.9个百分点,贡献率是18%;这两项合在一起贡献率达到了92%。
  分类数据显示,食品价格中11月粮食上涨11.7%,食物油上涨14.3%,水果上涨28.1%,蛋类上涨17.6%。盛来运表示,从这些食品价格的变化来看,可以感觉到像水果、鸡蛋、这些与季节有关的产品涨幅比较大,也就是说11月物价上涨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季节性变化有关。进入冬季后,对肉、蛋、菜的消费增加了,这些变化又反映在供求上。另外,进入冬季后取暖用的煤、电等能源价格上涨,带动居住价格在11月涨幅扩大。
  他强调,从11月国务院下发了40号文件《关于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后,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从市场的物价变化来看,应该说是初见成效,粮食、肉类的价格基本趋稳,而蔬菜价格明显下降。国家统计局在50个城市的食品监测调查表明,11月下旬的一些蔬菜产品价格比11月中上旬明显下降。
  当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11月CPI“破五”,但预计将是今年的高点。他认为,12月的CPI受到翘尾因素影响将下降一个百分点,加上11月底以来,居民生活必需品粮、油、肉、菜价格趋稳或者有所下降,12月CPI涨幅会有所回落,“可能回落到5%以内”。
  盛来运认为,从今后的一个时期来看,随着“两节”的临近食品需求量可能会增加,但国务院40号文件对这些方面都有一些很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会进一步组织货源,确保“两节”市场供应。而从整个市场的预期看,我国物资供求比较平衡,主要产品供应充足,粮食连续7年丰收,蔬菜、水果等货源都是比较充足的,包括猪肉,规模化养殖后供应量也比较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影响价格上涨的一些不利因素消除掉,相信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各路专家争辩“加息”时机

  CPI涨幅创新高引发了加息预期。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就称,“加息刻不容缓”,甚至政府应尽快大幅度加息。该机构预测,明年上半年我国CPI在4.5%左右,这是因为粮食周期长,价格不容易下来,同时非食品价格会开始有比较快的增长。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测,明年一季度CPI将在4%以上,因此年内加息要比明年加好,这样可以表明决策层坚决打击通胀的决心,同时还有利于遏制资产泡沫化的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预测,明年我国CPI将上涨3.3%。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介绍,自1998年以来,国内物价经历了3次大幅上涨,CPI峰值分别为5.3%(2004年8、9月)、8.3%(2008年3月),以及从今年5月以来至今的5%。不过,他并不认同“物价涨了就是通胀,通胀就找货币政策”的观点。
  “导致病人发烧的原因有很多,你不能把所有发烧都当感冒来治。抑制物价上涨也需要‘对症下药’。”他表示,物价变动也是由多种成因造成的,其中大多数与货币政策的松紧基本无关,因此,既不能用“通胀”或“通缩”冠之,也不应对CPI变动简单地采取对应的货币政策。
  王国刚强调,当前物价上涨并非通货膨胀,不是说不要治理这种物价上涨,而是要运用能够治理的方式来治理。在前些年的几轮物价上涨中,应对措施主要是财政政策。这一次,国务院出台的稳定物价政策也是集中运用财政和行政措施。
  他还认为,目前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产品、资源类产品价格上行是客观趋势。国内宏观调控的目标不在于抑制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而在于熨平这种价格上涨走势,以防价格上涨过快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从这个角度上看,问题不在于“治理”,而在于“熨平”。他对明年物价走势的预测是“前高后低”。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也表示要谨慎加息。他认为,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农产品价格和成本的推动,而不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传统通胀形成的机制,因此有一定的短期性。“只要农产品价格能控制住,CPI就能够回落。”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最近表示,目前物价上涨很难用国内食品市场供需来解释,今年仍是一个丰收年,秋粮达到历史最高产量,国内大宗商品供求关系较为稳定。因此,价格高企主要还是由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引起的输入性通胀。此外,预期也推动了国内物价上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世界流动性增加预期就形成了,紧接着形成中国外汇资本流入预期,从而导致通胀预期增大,这也会影响国内价格,而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输入性的。
  不过,他认为中国不会出现像2006年~2008年那样的高额通货膨胀,世界粮价涨价没有那时剧烈,而且世界经济流动性也没有那时强。即便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流出的货币也不会很多,因为如今货币周转速度已经大大减慢,这对于政府目前控制通胀的政策调整,是一个利好消息。
  此外,他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GDP有望实现10%以上的增长,2011年GDP会保持在8%~9%的水平。这说明中国经济还没有“热到足够导致高通胀的程度”,既然价格上涨不是由全面过热引起,也就不需要全面严厉的紧缩政策。
  单月突破5%的涨幅也许还不足以说明物价的长期趋势。但分析人士称,进入2010年,国内农用柴油、农用地膜和农药等农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生产、流通环节人工成本更是明显增加。另外,长期以来务农收益远远低于务工收益,导致资本和劳动力持续向工业单向流动,这一失衡必然导致农产品供应减少、价格上涨。所以,此轮物价上涨也有工农产品比价的合理回归等长期因素。
  有专家建议,我国亟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粮食蔬菜规划,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千方百计增加农产品供给。与此同时,通过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CPI“破5”缘何加息迟滞 2010-12-14
· [思想]陈晓彬:“民企参军”将实现强军富民 2011-01-18
· 存款准备金率30天内三度上调 年底加息可能性很大 2010-12-12
· 11月CPI再创新高 年内加息呼声减弱 2010-12-12
· 美元反弹加息预期打压 龙头商品高位回落 2010-12-0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易宪容:央行挥动稳健货币政策大棒·[思想]陈晓彬:“民企参军”将实现强军富民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