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建用来对冲或者吸纳流动性的“池子”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大家揣摩的是周小川行长提到的“池子”究竟是指什么,有人说是股市,但显然这种猜测是不太专业的。
按央行副行长马德伦解释,“池子”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一市场,而是一系列政策组合,包括对流入外汇的管理、准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等货币政策各项工具。
不过,这些工具只为吸纳增量货币或许是有效的,而且,也仅限于央行的能力范围内。但对于规模已达70万亿的M2、对于接近30万亿居民储蓄等如此大的存量货币,如何来监管和控制呢?
10月份CPI突然上升到4.4%,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同比大幅上升至10%以上。同时,10月初股市、商品期货市场等各品种都出现了大幅上升。这与第三季度末国务院再度出台购房限制措施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对投机投资性购房的限制,必然导致一部分从房地产领域退出来的热钱流向股市、大宗商品和农产品市场。
我们不难理解,原来房地产市场是吸纳流动性的最大“池子”,住宅总价值大概在100万亿左右,股市总市值只有26万亿左右,而存款准备金上调5个百分点大约也就吸纳3万亿左右。因此,靠存款准备金吸纳的流动性充其量只是增量流动性的一部分,而发央票吸纳流动性也只有短期效应。最可怕的事情是,当M2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动的时候,即M2增速没有明显加快,但大量的定期存款开始变为活期的时候,“笼中虎”就要出来了。
在我国连续那么多年M2快速的增长过程中,“池子”同样也在不断地增加,吸纳着流动性,房地产市场自然是最大的“池子”,古玩、艺术品、翡翠玉器、红木家具等价格的暴涨,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个个“小池子”。
但我们却很少去思考,一旦房地产这个最大“池子”的水溢出来了,有没有疏通的渠道?这么多年来,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一直不多,最透明、最具有流动性、最容易进入的股市,却是一个低回报率的市场,而其他市场的规范性尚不够理想,或者门槛较高。
因此,我们能否再多增加一些门槛较低、规范性和成熟度较高的投资渠道呢?比如,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尽管我们也已经有了QDII,但至今为止只有700多亿美元的规模,不足以缓解国内的流动性压力。既然国内70万亿的M2中1/3是外部流入的,那么,我们能否也扩宽一下货币流出的渠道呢?只要能够流出去5%,即3.5万亿人民币(5300亿美元),就相当于可以少提11次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了。我们在外汇政策上从来都是宽进严出,能否改为宽进宽出、进出平衡呢?
最近,国家对于主要农产品的运输和交易都采取了免车辆通行费、摊位费等措施,旨在疏通流通渠道、降低渠道成本,降价效果立竿见影,这比提高准备金率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