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周四,国务院稳定价格的16项措施实施一周了。这一周里,政策所到之处,不管现货还是期货市场,价格应声而落,游资“立地成佛”。政府出手,各部门各地方八方相应,没有办不成的事。媒体嚷嚷了半年“农产品价格太高了”,不如政府一声断喝。直到本周四上午,在农贸市场商品价格继续走低的同时,农产品期货也是全部下跌。这就是行政效率。
但是,观察这几日的情况,又不免生出杞人之忧。所谓杞人之忧,就是无病呻吟,就是本来形势不错,非要去设想形势不好怎么办;本来不会有事,非要想象着它可能会有事。
当然,有时候无病呻吟对疾病还是有防治作用的,有一些问题还是弄清楚为好。
一是行政干预和市场手段问题。前阶段农产品暴涨,肯定是市场失灵的表现,这时候行政干预这只“有形之手”必然要干预,合情合理。问题是市场自身的逻辑和行政逻辑是不一样的,两种手段实行的动力也是不一样的。市场手段依靠的推动力是商业利益,行政手段的推动力是政治利益,而且行政手段天然具有双刃剑和一阵风的特点。
二是针对性问题。当我们去稳定价格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原因,就找到了打压的对象。从16条和各地表态可以看出,首先政府认为是供给少了,所以各地政府纷纷表态,要加强农业基础性地位,要保障供给,鼓励农民多种植蔬菜,并给予补贴或者其他优惠政策。问题是从生产环节来说,供给并没有多少缺口,今年的粮食产量虽然比去年少一些,但仍然是丰收年;蔬菜种植面积没有下降,人口也是正常增长,蔬菜种植地区并没有特别异常的天气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供需缺口。若是各地加大种植面积,那么明年就会出现价格下跌,引发谷贱伤农和菜贱伤农的情况。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事实上,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罪魁是游资炒作。在目前市场不缺钱的背景下,游资一定会四处寻找猎物,不炒遍天下可炒之物绝不罢休。于是游资利用各种手段,将不短缺的做成短缺,不贵重的炒成贵重。
让人欣慰的是,发改委终于在16条发布后的第六天表态说,种种迹象表明,游资炒作和不法经营者采取欺诈、串通、哄抬和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操纵相关商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推手。问题是,当炒作潮被喝退后,很多地方多种的那些菜卖给谁呢?
三是长效机制问题。政府工作千头万绪,现在又到了年底,很多工作需要检查验收,不可能把农产品价格问题一直放在中心位置,总要放一放,松一松,直至宣布“稳定价格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便转向下一个工作重点。而这正是游资等待的时机。这几天不断有期市分析员给炒作者打气,前天还有期货分析员说,调控政策前紧后松迹象明显,暂时下跌不改上涨趋势,等等。所以,对农副产品这种事关国计民生的商品,在市场监管上要有长效机制。要知道,在我们这样的发展速度快、经济容易过热、投资渠道少、市场上又不乏资金的经济体,资本总要找“猎物”的,这种状态会是一个阶段内的常态。因此,要有长效机制,要把行政手段转换成市场手段和法律条文。
四是力道的拿捏问题。农副产品的价格不是越低越好,太低会伤害农民的利益;市场也不是越安静越好,太安静了就缺乏激励作用,失去活力。如何拿捏调控力度,既保障农民和消费者利益,又不使市场失去竞争活力,这是对行政干预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