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把握十二五开局之年央行加息政策趋向
2010-11-19   作者:王勇(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央行此次闪电加息,是就经济增长适度放缓达成政策共识的重要信号,也显示出政府解决负利率问题的决心,并利用利率政策控制通胀压力和房地产投机。如果今年接下来的时间CPI以及房价上涨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不排除今年12月或明年1季度还将继续加息1至2次。
  ● 如果届时外需尚未完全恢复、楼市调控力度过大、经济下滑以及热钱套利日益严重等现象存在的情况下,启动后续的加息政策可能就会十分谨慎。

  明年将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货币政策必须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然而,11月3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即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国印钞机的再次打开,意味着新兴国家面临着热钱流入和高通胀压力。而日前中国央行官员则表示,在目前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应逐渐回归稳健和常态。实际上,不久前,中国央行已做出了反常规闪电加息的政策决定。央行闪电加息政策的出台,应理解为政策重心正在逐渐向“抗通胀”倾斜,加息周期或许已经到来。所以,把握住这条脉络,市场对央行后续加息政策趋向应作出合理预期。

  合理预期应遵循预期准则

  合理预期,可以简单地说,就是市场对于央行未来后续加息政策出台的时机、出台的几率、加息政策对市场以及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的一种符合理性的心理预期。其效果验证的准则就是符合客观性、把握全局性和事后验证性。符合客观,就是市场对政府政策的预期属于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是否合理,关键要看这种反映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基本牢固,虽然经济增速出现放缓势头,不过回落速度比较温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6%,其中一季度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另外,在过去的四个月中,有三个月CPI升幅超过3%,尤其是10月份CPI达到了4.4%%,创了新高。把握全局,就是判断央行后续加息政策的出台时机,还应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要有大局意识。目前,澳大利亚、挪威、印度、越南已先后加息,但美国、日本、欧元区等经济大国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加息反而减息或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甚至采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不过,我国央行出于解决通胀压力考虑,在货币政策调整步调上并未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那么,就合理预期而言,也应及时了解到这些动态。事后验证,就是市场判断的未来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只要预期符合上述两项准则,那么实践表明,这些预期也一定会是合理的和有效的。如果以前每次预期或大部分预期都比较切合实际,就说明,事后验证市场预期的合理性。

  这次加息时机超市场预期

  一是选择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这次全会上,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许,这次加息,是为“十二五”开局保持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二是选择在三季度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央行宣布加息,恰好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数据的前两日。或许,这次加息,是为了加强通胀管理,着力抑制物价上涨。三是选择在股市刚好站上3000点。9月底以来,股市一改以往进一退二的疲态走势,一举站上了3000点。据《投资快报》调查,保险资金、公募基金、阳光私募以及国际热钱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或许,这次加息,是央行希望通过价格性手段,来抑制因流动性过剩引致股市和楼市以及其他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四是选择在市场对央行加息的预期概率最低之时。在这之前,央行刚刚上调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并且连续发行3个月期央行票据以及开展91天正回购操作,市场以为金融调控将主要依靠数量型工具,所以,对央行加息预期概率降低。或许,这次加息,再一次表明货币政策的高度神秘性。

  超预期加息或冒很大风险

  其实,笔者非常希望能够看到通过加息可以收到上述效果。但是,用单纯的、静态的经济学原理是无法解释也无法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的。去年年底以来,温家宝总理曾多次讲过,今年是我国最复杂的一年,三个季度的实践表明,的确非常复杂。复杂到中国的货币政策同时面临诸多两难选择的地步。一是如果央行选择加息,进入升息通道,则和发达国家维持利率不变甚至减息的政策相悖,而且实体经济可能压力较大,利润收缩加快,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和停产,就业压力大增;如果不加息,则在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受损,损害储户的利益。二是如果放手让人民币升值,则出口部门很难承受,同时担心热钱涌入,导致货币流动性释放过快,加剧通货膨胀;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甚至贬值,又顾虑外部压力,也担心热钱大量流出,导致国内资产价格大跌。三是如果不调控房地产价格,则社会公众对高房价的积怨更大,影响社会稳定;但如果房价下跌太多,则地方财源大减,而商业银行也将遭遇较大的房地产信贷风险甚至蒙受损失。四是如果货币政策继续适度宽松,货币条件依然维持在“反危机状态”之下,通胀预期以及未来的通胀压力会更大;而如果货币政策开始紧缩,会给已经步入平稳较快增长轨道但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五是如果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不紧盯着CPI,唯恐失职;但如果只盯着CPI而不关注资产价格,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就会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
  尽管如此,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选择上还是应当“两弊相权取其轻”,并且要在纷繁复杂的政策选项方面理出头绪,政策工具的选择一定要明确目标。而在当下关头,选择加息这个政策工具是会冒很大的风险的。因为,央行这次加息,虽然旨在管理或抑制通胀及国内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解决负利率对居民财富的影响。但现实情况是,加息不仅不能解决当前供给不足型通胀问题,加息也解决不了流动性过剩型通胀,反而会助推通胀。因为,对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受对外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所限,其货币政策基本上不存在“外部漏损”问题,换言之,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很低。但目前的中国,毕竟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而是一个早已改革开放的大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通过加息解决负利率的想法和做法就有些勉强。更何况,当前,全球货币战愈发激烈,此时央行闪电加息,必然会造成国外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加大并恶化流动性过剩,造成粮食价格、蔬菜价格、水果价格、电价以及水价的不断上涨,从而形成严峻的通货膨胀局面。

  把握好后续加息时间节点

  既然央行已选择了启动加息工具,说明时隔近三年之后,我国又重新走上了加息通道,刺激经济政策已开始退出。但是,鉴于今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异常复杂多变,所以,央行对加息工具的使用需要慎之又慎。就市场预期而言,需要把握好后续加息政策的时间节点。
  首先,市场应当预期到,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所以,加息政策也会以是否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选择标准。
  其次,央行此次闪电加息,是就经济增长适度放缓达成政策共识的重要信号,也显示出政府解决负利率问题的决心,并利用利率政策控制通胀压力和房地产投机。如果今年接下来的时间CPI以及房价上涨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不排除今年12月或明年1季度还将继续加息1至2次。但如果届时外需尚未完全恢复、楼市调控力度过大、经济下滑以及热钱套利日益严重等现象存在的情况下,启动后续的加息政策可能就会十分谨慎。笔者正是特别担忧后者,所以还是主张放缓加息步伐,最好是年底之前不要再加息。而是把抑制通胀压力、解决负利率的关键放在通过保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统筹抓好当前“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促进蔬菜生产和流通快速发展等措施以有效降低CPI上。
  再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央行应高度重视市场对通胀预期、货币政策特别是加息政策预期的引导。注重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如每次货币政策的调控都应公告并且进行解释,让大家能够看清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方式,以便让市场能有一个正确的政策预期。并且要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等等。这些政策信号释放出来后,关键就是市场应提高对政策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和合理的政策预期,切忌害上“通胀恐慌征”或“加息综合征”,因为这两种病症,都只会扰乱经济金融秩序,让央行下大气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加息频率变得越发密集。所以,央行的合理引导和市场的理性预期,是市场对货币政策取向作出比较正确判断的制胜法宝。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央行亟需新的流动性管理政策工具 2010-11-18
· 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治本之道 2010-11-03
· 对央行后续加息政策应合理预期 2010-10-29
· 多重两难下中国货币政策如何取舍 2010-10-19
· 包容性增长奏响“十二五”主旋律 2010-10-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易宪容:央行挥动稳健货币政策大棒·[思想]陈晓彬:“民企参军”将实现强军富民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