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最早的建筑物距今已近400年,最晚的建筑物距今也近百年,不仅反映了从清初到清末陵寝规制演变的全部过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清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
在清东陵下葬人物中,不乏对清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辅佐世祖、圣祖的清初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开创“康乾盛世”的圣祖康熙大帝和高宗乾隆皇帝;清末两次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等。这些人物在清代历史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他们的陵寝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580多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
清东陵是中国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宗教、民俗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穷棒子社
穷棒子社,也称穷棒子合作社,王国藩合作社;1952年,在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遵化县西铺村在带头人王国藩的带动下,一个由23户贫雇农和三条驴腿组成的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刚成立时,全社230亩地,只凑起了“三条驴腿”,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被部分村民嘲笑为“穷棒子凑合到一块儿了”。合作社成立头一年,社员克服种种困难,赢得了第一个丰收年。到1954年秋后,实现了全村合作化。在“穷棒子社”的带动下,西四十里铺村村民生活实现了很大的改善。过去全村154户有140是缺粮户,3年时间里。全村粮食不但可以自足,而且有余粮3万多斤。
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有关王国藩合作社的按语和论述。按语说:“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23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遵化古长城
长城遵化段东起小厂乡洪山口,西至东陵乡上海村,沿市境绵延80余公里。长城原为燕国所筑,历代迭经修葺,现存多为明代长城,市内有长城关口10多处(洪山口、活口、马蹄峪口、蔡家峪口、秋科峪口、甘渣峪口、沙坡峪口、冷嘴头口、大安口、鲇鱼池、马兰关、龙洞峪、券门子口等),东半部有约7.5公里较完整,西半部大部分被损坏,市内长城原有240个城楼,现存完好的15个,残缺的25个,传烽台原有54个,遗址尚存5个。
近年来,遵化市在发展了旅游的过程中,将古长城作为一个重要旅游景点,依托长城修建了80公里的旅游公路,将沿线景区连成一线。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万人,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黄金旅游线。
遵化汤泉
遵化汤泉位于遵化市汤泉乡,因泉水四季沸腾如汤,故称“汤泉”。汤泉水温高达62℃至68℃,富含氟、硫等14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被称为“京东第一泉”。
从唐代开始,这里就是历代皇家洗浴之地。唐太宗李世民曾于此地洗浴疗疾,赐建“福泉寺’,设立“福泉公馆”。辽国的萧太后(萧卓)冬日出巡狩猎经常到此,并修建了“梳妆楼”。明武宗皇帝行猎驻扎这里,建“观音殿”赐名“福泉庵”。明朝蓟镇总兵戚继光在此修建“流杯亭”和温泉总池,并立“六棱石幢”刻记当时汤泉胜景。清朝定鼎北京后,这里是满清王朝入关后发现的第一个温泉,顺治、康熙两帝都对汤泉进行了开发,留下了许多建筑遗产和美妙传说。
汤泉往西60公里处是著名的盘山风景区,寺庙楼台等古建筑依山而建,组成一幅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风景画,清朝乾隆皇帝曾有“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