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寒冬已至,用气高峰将现。然而,我国天然气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巨大需求的现实仍未改变,今冬或将再现“气荒”。 虽然各地纷纷高举“价格杠杆”之手,意在缓解供需矛盾,引导天然气合理消费,但综合全国天然气供需现状分析,调价之手恐难以撬动“气荒”大石。
今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提高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的通知》,拉开了全国天然气涨价大幕。目前,已有山西、河北、浙江、江西、安徽、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南京、上海、沈阳、长沙等多省市或上调居民天然气价格,或召开天然气调价听证会,涨幅多在每立方0.2—0.3元;全国天然气用量排名第一的北京市也于近日召开天然气调价听证会,欲借涨价调节供需,引导天然气合理消费。 相关专家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天然气出厂价格调整原因,主要出于国内天然气资源匮乏、国产天然气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可替代能源价格、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考虑。 据了解,我国天然气资源人均占有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加之国内天然气价格相比石油、液化气、电力等具有较大优势,各地争上以天然气为原料或燃料的高耗能项目,纷纷进行“油改气”,导致天然气需求过快增长,加上民用天然气需求的逐年上升,我国天然气缺口正加速扩大。 全球探明剩余可采天然气资源185万亿立方米,我国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仅为2.46万亿立方米,仅占全球资源量的1.3%;人均天然气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针对这一“尴尬”现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天然气资源已到“十分短缺”的境地,亟须加大气源供应,缓解供需矛盾。 “加大气源供应才是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根本途径。”高世宪认为,调整气价旨在缓解短期“燃眉之急”。
供需失衡,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谈及近年频繁出现的“气荒”时表述的观点。这与国家发改委较早前召开的“迎峰度冬”天然气保障协调会上所传递出的信息不谋而合。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在此次协调会上强调,受新用户大量增加、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储气调峰能力不足以及不确定的天气因素等影响,冬季用气高峰期保供形势不容乐观。 中石油规划总院管道所副所长杨建红在日前召开的2010中国石油(601857)市场年会上更是语出惊人,“今年年底中国局部地区‘气荒’基本无法避免。” 随着“气荒”消息的不胫而走,各地纷纷出现“囤气”现象,资本市场上也立刻做出回应,受天然气价上涨的利好刺激,截至15日闭市,沪深两市供气板块纷纷呈现涨势。 “应对气荒,需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区域性的“气荒”原因在于国家整体的气源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全国的用气需求。 “造成气荒的本质在于气源不足。”冯飞认为,政府需要合理引导,在积极加大气源供应的同时,形成合理的价格来保障供气。
我国天然气价格一直由政府主导制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融合逐渐深入,特别是资源、能源产品受市场影响逐步加大,市场对价格的影响已难以抗拒。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彭刚对本报记者强调,从原有的政府统一定价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政府指导的定价机制有利于资源、能源型产品形成合理的使用和分配结构。 “稳定价格是手段,保障供气是本质。”彭刚认为,缓解“气荒”需要利用价格杠杆、提升气源储备、完善供给机制、理顺价格机制等多种手段综合发挥效应。 “经济学的金科玉律也需要综合手段的共同保障。”彭刚强调,应对“气荒”,光靠价格杠杆的作用恐难成事,需要通过“加大气源储备”来寻求根本解决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