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黑车”将采取打疏结合的方式,推行多种公交品种满足市民需求,不仅在线路上贴近“黑车”,而且将引进多样化车型,从根本上解决市民出行需求。 应该说,对于“黑车市场”采取疏堵结合的治理模式,无疑是一种进步。尤其是当疏导的方式竟然效法“黑车”运营模式引进微型公交车以更有针对性的满足市民相对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时,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相比此前一味的对“黑车”进行严打的堵法,有了对市民真实交通需求的更多关注,有了公共交通对于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的更广泛覆盖。 不过,对于“黑车市场”的疏导理念,固然可圈可点。但是,对于“黑车”的疏导如果仅仅针对公众的交通需求来展开,其实只能说是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而并没有看清问题的全部。事实上,“黑车市场”的存在,除了市民公众的出行需求未能从公共交通服务中得到充分满足之外,“黑车市场”的参与者和经营者的就业与生计问题,同样是“黑车市场”存在不可或缺的另一面。不难设想,假如这些“黑车”运营者能够有更好的谋生手段,“黑车市场”也同样不可能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意义上对“黑车市场”的疏导,靠经营“黑车”谋生的这一群体的生计问题,同样应该囊括在内。 事实上,无论是微型公交车,还是自行车租赁系统,这些针对公众交通需求的疏导,其实正是来自“黑车市场”的创意和启发。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底层的谋生需求,发掘出了这样一片被遗漏的缝隙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如仅仅是以“微型公交”去抢占“黑车市场”,却无视最初的市场开拓与运营群体的生计问题,这样的“黑车”疏导,同样是片面而不完善的。既然如此,对于“黑车市场”的疏导也应将相关群体的生计问题考虑在内。事实上,“抢市场”的同时也开放市场,微型公交、单车租赁的具体实施让原本的运营者也参与其中,并向这一群体开放岗位,解决其就业问题,同样应该成为疏导“黑车市场”的题中应有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