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上“货币战”的硝烟味越来越浓。什么是货币战?货币战会不会打起来?打起来后,中国怎么办?对于已经深深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何为“货币战”,或曰“货币战争”?传统经济教科书似没给出标准答案。有媒体认为,“在当前语境下,所谓‘货币战争’,是指各国争相压低本国货币汇率,以便让出口部门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保护或者扩大本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其实,这就是以往媒体在国际经济报道中常说的“汇率摩擦”、“汇率战”。
自中美重新开展经贸关系以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美逐步成为重要的经贸伙伴后,双方都从这种经贸关系中获益极大,但也一直摩擦不断。前些年,美国常用的手段是“配额”、“反倾销”之类;近年来则多用汇率问题说事。有媒体分析,美国可能单方面开动印钞机,增加货币供应,造成美元贬值,发动一场主要是针对中国的“货币战”。
历史和逻辑分析都证明“汇率战”,或按现在流行说法“货币战”是一把双刃剑,伤敌一万,至少也要自损八千,弄不好自己要伤一万多。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并以此缓解严重的失业问题。但“货币战”可能帮不上多大忙。美国的传统制造业产品出口早已失去价格竞争优势,企业早已不屑靠缝衬衣、织袜子出口赚钱了。美国竞争优势主要是技术优势和文化软实力。美国出口的枪炮、大飞机、电子通讯产品以及好莱坞大片,在很多方面具有别国无法竞争的优势,并不指望汇率变动带来的价格优势。汇率变化能削弱进口鞋帽、袜子的价格竞争力,从而为美国本土生产的这些产品提供更多市场,有利于多保留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但美国的GDP中,制造业产值占比不足两成。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主要是金融危机后,大批华尔街的精英们丢了金饭碗,即使靠“货币战”振兴了制造业,这些精英们也不大可能去缝衬衣、织袜子。
发动“货币战”,让美元大贬值,美国实际上得到的最大好处是,外国投资者手里的美国国债大幅度贬值,美国能赖掉一部分账。但是,自美国传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商品贸易逐年逆差后,美国一方面没有放松科技,特别是军事工业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是靠金融业花样百出的创新能力,保持领先地位,从而保持了世界经济中的老大地位,保住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在克林顿时代,美国一直实行强美元政策,在靠高技术产业和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靠强势美元进口廉价生活用品,维持低通胀。
要是真的发动“货币战”,让世人失去了对美元的信任,不再去买华尔街的新产品,就伤了美国经济的根基,美国顶多占个小便宜,但一定要吃大亏的。因此,美国高官近日多次表示,无意挑起全球货币战。这也并不全是政客的虚话。确实,发动“货币战”对美国有利有弊,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客政治势力的起伏,美国有可能发动“货币战”,也有可能打消这个主意。
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冷静分析美国到底会不会发动针对中国的“货币战”?如果发动,中国要预谋应对之道;如果美国干打雷不下雨,只是以“货币战”相威胁,中国不能被讹诈,自己先乱了阵脚,轻易变更既有的汇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