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第一"尚需扫清诸多体制障碍
|
“五中全会”精神纵深谈(二)
|
|
2010-10-21 作者:如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字号
大
中
小】 |
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人都注意到,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些新的提法值得玩味。比如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其中第一次明确地将消费摆在“三驾马车”之首的重要地位,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或将真正进入围绕扩大内需而展开的新阶段。 作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的作用历来重于消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是无法维持经济长远健康增长的,从而提出调整经济结构,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促进消费措施的推动下,近年民间消费有了不小的变化,然而统计显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实际有限,居民消费水平普遍偏低,不要说与发达国家比较,就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下降的趋势也令人担忧。 上述状况,一方面反映我国消费市场尚存很大潜力急待开发,另外一方面则说明扩大内需是一项相当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光靠几个单项鼓励政策或临时性刺激措施是不可能实现消费全面启动的,更遑论以内需增加来促经济增长了。显然,中央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所以才特别强调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其传递的信号应该是,扩大内需已由最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多少带有临时性的措施,变成维持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因此必须从改革经济体制入手,为消费型经济体系的建立扫清障碍。 如果说生产与消费是保持经济正常运转的两级,那么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首先要涉及的问题就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以目前我国的社会投资方式、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市场法制程度,明显还有不少地方不能适应消费型经济全面来临的要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不到位在不少方面对社会消费进步起着阻碍甚至抵消的作用。尤其是,种种干扰经济转型的矛盾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纠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改革面对的局面格外错综复杂,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相当困难。 对生产方式的改革千头万绪,但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必须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公平竞争。照此衡量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垄断行业改革离市场经济要求相距甚远,民间资本自由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当有限。市场经济成熟度依然较低,是我国消费长期难以真正繁荣起来的深层原因。 为此,要想在“十二五”或更长远时期建立和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必须有针对性地对现有体制中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环节予以改革,真正将经济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市场,让自由竞争和价值规律等“看不见的手”发挥应有作用。 从消费角度说,广大城乡居民是消费环节最终完成的主体,所以让人民富起来是启动消费的首要前提。不过,如何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到实处,还有很多体制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才能解决。此外,包括医疗、住房、养老、教育以及公共服务在内的各项民生指标能否落实到位,对消费型经济的建立同样会产生很多影响。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