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智利矿难真正的“救生舱”是制度
2010-10-15   作者:记者 于璐/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被困33名矿工全部获救,智利圣何塞矿井超过两个月的营救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网友说,中国也是一个矿难频发的国家,如何透过智利的营救行动,学习其中的经验、理念,非常有必要。

  见证生命奇迹的时刻

  署名“林坤”的评论文章说,两个多月来,智利被困矿工一直为世人瞩目。除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感之外,在这场马拉松般的求生与营救过程中,每个矿工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绝对尊重,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南方网刊登署名“朱四倍”的评论文章说,尊重所有公民的生命和生命尊严是文明的要义所在。反观现实,在一起起矿难中,矿工的生命都显得那样脆弱,生命的神圣性都受到了漠视。种种对待生命的非文明现象的存在,消解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无法让我们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的价值的崇尚。但是,智利矿难的救援行动见证了人性的光芒,更使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尊重。
  署名“光宏”的博客文章说,生命的崇高与尊严,是人类普适的价值观。智利矿难,让我们共同看到见证生命奇迹的时刻。

  科学和人性化的救援

  南方网刊登署名“王石川”的评论文章说,尊重生命,就要构建生命免于伤害的制度框架。制度框架一旦完善,即便灾难来袭,生命幸存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为获得营救留下空间和机会。智利此次矿难就是如此。发生矿难了,矿工为何安然无恙?因为井下有紧急避难所,储存着大量的食品、水、氧气,如果没有避难所,没有一系列必需物品,矿工再有神助也不可能支持60多天。
  署名“落灯花”的博客文章说,生活在阴暗密闭的地底,33名矿工心态一直保持淡定,与科学和人性化的救援是分不开的,智利政府为矿工提供扑克、掌上游戏机和图书,并请来美国太空心理专家指导矿工调整心态,体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
  署名“林坤”的评论文章说,正是有了较完善的避险设施,与不计成本的食物、给养、娱乐等物质上的输送和精神方面的治疗安抚,才能使井下与井上保持同步的生活状态。而且智利政府还十分明确地告诉矿工,政府正在采取什么样的救援措施。此外,无论从事故原因到方案设定,从井上井下的沟通到许多体贴的救援细节,由于有了全方位的、透明及时的媒体报道,仿佛励志电影一般鼓舞人心。
  署名“李妍”的评论文章说,仔细梳理此次救援中智利政府的表现,我们更看到事前防范对救援的力量。正是有了事前设置的防御避难所,矿工才能够依靠避难所内的食物,在未被发现之前生存下来。也正由于坚持提供井下生存所需的食物、书籍、心理救助等物质输送和精神治疗,使井下保持一种与井上相同的生活秩序,才创造了矿工们乐观生存的客观条件。

  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署名“冰海凌峰”的博客文章说,智利矿难要是发生在中国会是个什么情况?中国一旦发生灾难,整个矿井完全坍塌,想救井下矿工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为何会这样呢?问题病症在于修建矿井时不免会出现偷工减料,能省则省,根本不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
  署名“王国荣”的评论文章说,虽然我们不能把井下打扮得像城市那么漂亮,有那么大投入和那么多建设,但是完全有能力有资金打造和改善井下的安全设施。如果我们所有的矿井都建了地下安全避难所,加之地面人性、科学、有效的救援制度保障,我们也完全可以创造矿难救援的世界奇迹。
  署名“李妍”的评论文章说,智利救援告诉我们,对于灾难,真正能让无力者有力的,是在灾前的防范、科学的布局、专业的技术以及人性化的救援。
  署名“林坤”的评论文章说,智利矿工大营救对于矿难多发的中国来说,有着很多启示。如何进一步健全我国的营救综合协调、新闻报道机制,提升施救的科学性、人性化以及增强营救设备的现代化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字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黑龙江矿井实现井下人员定位 提高矿难救援有效性 2010-08-26
· 黑龙江翠宏山矿业连发矿难且瞒报 矿主仅罚6万 2010-07-06
· 矿难都是矿主“私自”造成的吗 2010-06-22
· 大唐电信应急通信车投入王家岭矿难营救 2010-04-15
· 不断的矿难 “带血的GDP”为何难根治 2010-04-15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财经洞察:“宜黄投书”的强盗逻辑·[思想频道]新古典宏观学派再下一城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