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在第180期新浪·长安讲坛上表示,虽然中国现在的经济流通中存在大量货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但是具体到现在的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风险并不太大。
“我不认为中国现在和今后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内会出现像2006-2008年那样的高额通货膨胀。”樊纲说,“现在3%左右,未来也许会到4%,但是我不相信会到6%,会到8%。”
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主要是,当前中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着过剩生产能力,在这种时候,消费品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制造业产品要想涨价是很不容易的,“它不竞相降价已经很不错了。”原材料价格上涨,也许会产生成本推动的压力,但是现在全世界的原材料价格也不是像2007、2008年那时候一样暴涨,而是相对比较温和,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整体上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由于各行各业都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生产者在每一个生产链的环节上都会采取一些措施以降低成本,消化一部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所以过去几年,中国的情况基本都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大大高于用消费品价格指数表示的通胀率,通常是差5、6个百分点。
这和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大不一样。那时候还没有基本实现温饱,很多物品都存在短缺,所以货币一旦发行过多,产品的价格就像笼中虎,一说什么东西要涨价了,什么东西要短缺了,大家呼啦一下就去买了回去囤起来,结果价格就会暴涨。但是现在中国属于买方市场。而且中国现在已经全球化了,中国面对的生产能力不光是自己的,还包括全球的。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现在全世界就生产制造业而言,想产生普遍的短缺和价格上涨,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新兴市场国家共30亿人都在努力地去加入世界生产大军,努力形成生产能力,然后再相互竞争。发展中国家都在竞争就业岗位,所以成本稍微一变大家都会很敏感,马上就会有地方生产能力扩张,马上就会有新的劳动力投入。所以在全世界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出现制造业产品或者以制造业产品为主的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不太容易,要很大的货币量才能导致。
需要警惕的是,和资源相联系的一些产品,包括粮食,也会形成泡沫的问题,价格往往容易上涨。现实的风险是食品价格。今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多,许多食品种类出现了季节性的价格上涨。最近,俄罗斯干旱、大火,政府宣布停止谷物出口,美国期货市场上小麦应声上涨10%。
不过尽管如此,樊纲也并不认为食品价格会出现2006-2008年的情况,那个时候因为全世界粮价高涨,先是导致饲料价格高涨,进而导致了西方乳制品价格和中国的猪肉价格出现一轮暴涨,最终带动整个食品价格上涨。目前来看,全世界的粮食价格还稳定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中国又连续六年丰收,这是之前没有的情况。而且现在猪粮价格比也还比较稳定,库存也比较充裕。